2024年10月,《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指南(2024年)》正式公布,这也是全国首份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指南。而今,这份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的“红宝书”迎来升级。
智能体支持的游戏式学习单词消消乐,可以与学生对话的心理机器人,为学生答疑解惑的AI智云答……在北京中小学校里,AI+教育有多种多样的打开方式,也为老师、学生的校园生活带来诸多改变。10月24日,“智赋创新·无限可能——北京市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举行,全方位呈现了北京中小学校在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领域的诸多探索,首都教育智能化正在迈入新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学科专属AI智能体来了
交流活动中,多所学校分享了人工智能教育的最新成果。记者注意到,不少学校的人工智能教育已经进入智能体开发应用阶段,有的学科老师还开始自主创建服务于教学的“学科智能体”。
希望AI能批改作业、希望老师教我们怎么合理使用AI而不是过度依赖、希望AI能根据我的弱点出题并根据我的学习状况生成学习计划、希望AI能生成趣味学习资料……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的一份调研显示了学生们对AI助力学习的真实期待。
记者了解到,基于学生答疑痛点,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开发了AI智云达,将全校最优秀的教师智慧,沉淀为一个可随时调用的“超级大脑”,从而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规模化、个性化供给。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校长助理、课程处主任石岩解释,各个学科组教师共建了核心素养标签库、学科答疑范式库、知识库、示例库,共同训练出来了AI智云答,让其拥有了“学科灵魂”,重塑AI助答逻辑,也让其实现了从“给答案”到“思维进阶”的根本转变,“现在非常好地服务于我们学生的实际答疑工作,全校高中部每天智云答的学生提问和回复量超过1万条,给老师减负30%左右。”
体育课上,它能帮助老师进行学生立定跳远动作分析;英语课上,可以用单词消消乐游戏帮助学生记单词;校园里,还可以帮助安保人员迅速识别危险信息……在广渠门中学,基于DeepSeek等技术的AI教育新生态正在形成。
广渠门中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蔡雷表示,该校以智能体工作室为依托,开启了人工智能学生智体、教师智体和学校智体建设。“尤其是在课堂教学里,过去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通过生成性人工智能和学科智能体,可以生成比较形象直观的教学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蔡雷举例,“量子隧穿实验”如果用语言来表述,学生是很难理解的,但是老师通过智能体做一个量子隧穿实验的模型动画,学生看了之后就特别能够形象直观地理解这个内容。
当天“人大附中人工智能周”系列活动也正式开启,设置了前沿科技展、量化文化节、AI开放麦、AI前沿讲座等互动环节,充分展现了人工智能在科技育人、校园文化塑造及社团活动中的多样化应用。
北京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的“红宝书”再升级
当天,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相关部门负责人在现场对最新发布的《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指南(2025年)》及配套《实施导引》进行深入解读。
2024年10月,《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指南(2024年)》正式公布,这也是全国首份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指南。而今,这份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的“红宝书”迎来升级。
记者了解到,该指南创新性提出了“北极星—地平线—新航道—红绿灯”四维框架,构建了“总指南统领 + 分学段导引支撑”的“1+4”立体化动态指南体系,即1个总指南明确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技术发展与应用概述、基本原则、应用场景、规范要求”,统筹技术应用与治理规范,为各类教育协同发展提供总纲领;4个实施导引,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突出各级各类教育特色。同时,提出了“以智助教、学、评、育、研、管、建”七大领域的67个典型场景、100个优秀案例,形成“全学段、全链条、全维度”的 AI 赋能体系,为各级各类教育场景的人工智能应用提供实践指引。
新指南聚焦专业、课程、教材、教师、基地、资源、平台等重点要素建设,首次提出“以智助建”,丰富了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应用场景。《指南》文本已经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官网公布。
作为全国首个全学段AI教育应用系统方案,《指南》为首都智能化教育发展绘制了发展路线图、提供了应用工具箱,并划定了安全红线,确保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科学、安全、可持续落地。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目标不仅是技术应用的普及,更是价值引领与教育生态的系统重构。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将持续推进《指南》落地,通过政策引领、案例示范、技术支持与平台推广,让更多成熟的AI教育应用成果走进课堂、服务师生,构建安全、科学、可复制的教育智能化新生态,为全国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可借鉴的“北京样本”。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1-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