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季新学期,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山东医专)的校园内,29岁的新生周科研成为班里的“走红医学生”。此前的8月30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对他与52岁父亲周伦“父子同校同专业”的报道,相关视频、图文等内容传播量已突破千万。
周科研2018年从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工程专业三年制(专科)毕业,2025年通过单招报考了山东医专针灸推拿专业并被录取;同年,其父周伦也以新生身份考入该校。
这场意外走红,像一面镜子,既照见出周科研从 “叛逆离家” 到 立志“回归基层” 的成长轨迹,也映照出两代乡村医生的责任传承与使命接力。

10月16日,山东医专周伦(右)和周科研(左)接受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独家采访
走红:从“千万点击” 到 “老师认得出的缺席”
“我觉得‘红了’,因为一节专业课的缺席。”周科研说。
9月的最后一天,学校安排了节假日补课,他忘记了。“上课后老师点名,发现我没到。” 周科研说,在几十名学生的课堂上,老师能一眼察觉他的缺席,让周科研意外又触动,“后来才知道,新闻报道让老师和同学对我多了些关注。”

在原来的大学qq群里,同学们通过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发布的视频联系上了周科研
比老师的关注更密集的,是来自旧识的问候。“大学老师和高中同学都突然联系我,他们在视频里看到我又重新上学了。”
电话和微信里,大家满是祝福与钦佩,这让周科研忍不住想起年轻时的自己,“那时候总想着离家远一点,觉得外面的世界更精彩,对父亲做的乡村医生工作,也没太多兴趣。”
2018年,周科研从青岛理工大学毕业,按最初的规划,他一直在市里打拼,先后从事过房产、教育培训,金融等行业,没有一项和医学行业相关。
现在 “重回校园学医” 的他,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叛逆的年轻人——选择医学,选择回归基层,背后是家庭的影响,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周科研(右)和父亲周伦(左)在教室上课
转身:从 “不愿接班” 到 “想为父母分担”
周科研的 “转身”,始于对父母的心疼。他的父母在不同的乡村,服务基层三十多年。
“去年开始,母亲的诊所就只有她一个人坐诊了。” 说起母亲,周科研的语气沉甸甸的,“她年纪也大了,身体不如以前,我就想着替他们分担一点。”
这份 “分担” 的念头,并非一时兴起。从小到大,他是看着父母为村民看病长大的,尤其是父亲在患者生命最后时刻坚守义诊的身影、母亲顶着疲惫仍耐心接诊的样子,早已刻在了他的记忆里,“他们一直是我的榜样。”
随着年龄增长,阅历渐深,周科研慢慢明白,乡村医生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乡亲们的“健康守门人”。
“村里老人多,小毛病不想跑远路,都愿意找我父母看。他们信任父母,这份信任比什么都珍贵。” 也正是这份信任,让他下定决心“跨界”学医——放弃原本的专业,走进山东医专的课堂,跟着父亲一起重新学习中医、解剖、生理知识,为将来接过父母的“接力棒” 做准备。
初心:走红之后,还是那个想当乡村医生的学生
如今,29岁周科研的生活又回到了教室、实训室、宿舍三点一线。课后泡在实训室练习针灸、认药材,偶尔会跟着父亲一起上课,成了他最日常的状态。
“我将来也想像父亲一样,做一位能帮到乡亲的乡村医生。” 周科研说,现在的他,更在意的是能不能把专业知识学扎容不得半点马虎,将来给村民看病,得对得起他们的信任,也对得起父母的期望。
周伦和周科研父子俩同校同专业一同上课,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温情故事,更成为观察当代青年职业选择与基层医疗人才培养的一个生动切片。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公众微信
公众微信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