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联合新京报社发起的“我重读了一部经典”活动启动。此次活动旨在引导大学生回归经典,再次深入研读文学、哲学、历史等领域的经典作品。新京报将每月对活动投稿作品进行遴选...
重拾《边城》之前,我再次打开了中学时代的语文教材。在轻轻翻动的书页间,几片干瘪枯黄的虎耳草从沈从文的文字里悄然落下,那是三年前端午节随手夹藏的,却在一刹那间唤醒了记忆里的湘西小城——一方孕育在诗意里的水土。
吊脚楼的飞檐挑着半盏月亮,黄狗蜷在碾坊门口数星星,暮色里的风车疲倦地转了一圈又一圈……边城是如“山水画”一般的存在。墨染、墨韵的痕迹无不让我们发出世外桃源的惊叹,亦使我们如痴如醉,心向往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滋润在湘西山水中的人,是自然流动的一汪清泉——正如翠翠那双水灵的眼睛,即使在惊慌时也泛着纯粹的软糯。茶峒的渡船在写满文字的纸页间吱嘎摇晃,搅碎一江翡翠,带着过路的商客、轿子上的新娘、江上的纤夫……都在号子声和绿水青山里灵动起来。
就是在这样一座小城里,沈从文却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爱情悲剧。有人说“或许悲剧才是人生的主旋律”。可是在这悲剧之上,最先抵达我们内心的,反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无论是顺顺对爷爷和翠翠的关心,抑或是傩送和天保在爱情里尊重且公平的竞争,还是最后杨马兵无怨无悔地与翠翠相伴。在这种“回忆式美好”所传达出的人性美里,总是让我想起书中穿插的那句“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所有人民每个日子仿佛皆在这种不可形容的单纯寂寞中过去……”这些属于沈从文个人独特乡土记忆的符号也正如翠翠在梦里采摘的虎耳草,是一份对于内心深处事物的执着、留恋和想象。不刻意的真情流露,在不同的时空里始终贯穿着人生,深深感染着读者。
而这株象征着少女情愫的虎耳草,也一直在翠翠的梦境里徘徊、绵长——似乎就像在那年端午的第一次相遇里,一句“鱼咬了我也不管你的事”引发的思绪。那些被山风揉碎的情歌,在梅雨季终于长成了虎耳草的绒毛,却不知最终要交给谁。我常想,倘若那年爷爷在雷雨夜说破了月光下的情歌,故事的褶皱是否会熨平成另一种模样?但正因爷爷的迂回、翠翠的朦胧……才构成了一个扣人心弦的边城。经历暴风雨中爷爷的去世和白塔的倒塌后,那个清晨里翠翠忽然记起自己在崖边采虎耳草的时光,恰似沈从文先生的一句话:“美丽总令人忧愁。”
端午的鸭蛋黄又凝在粽叶尖上时,我们已无法知道那个青年人的歌声还能不能回到茶峒——也许,当重建的白塔下新长的虎耳草再次转黄时,等待“明天”的故事还在乡土里重复着,翠翠睡梦里轻轻浮起的灵魂,也是在每一个读者梦境里不曾消失的边城,永远地停留在了过去与未来的缝隙间……
文/徐宇轩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学生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赵琳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