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并不是通过‘戒网’‘断网’等简单粗暴方式将未成年人隔绝在网络之外,而是要营造健康文明、安全放心的网络环境。
担心使用电子产品影响孩子的专注度与学习能力,害怕网络不良信息宣扬低俗价值观等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暑期,不少家长有这样的担忧,也容易因电子产品的使用问题而产生亲子矛盾。
7月18日,在新京报教育新闻部举办的2025“暑期高质量陪伴计划”系列直播第四期活动中,围绕网络安全,就如何识别和规避互联网中潜藏的侵权风险、如何与孩子建立合理使用电子产品的契约等话题,邀请北京市朝阳法院法官助理刘美辰,行为契约教养法创始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刘朝莹以及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心理教研组组长李响为家长支招。
关注暑期触网安全,防止未成年人落入电诈“陷阱”
为什么要让孩子学会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刘朝莹表示,过多沉浸在虚拟世界中会让人对现实生活产生不真实感,尤其是辨别能力弱的未成年人,家长应该教孩子学会掌控电子产品,而不是被奴役、被裹挟。首先,从健康角度考虑,要注意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长,其次,家长更应关注的是孩子在刷短视频、玩游戏中可能接触到不健康的内容,比如擦边视频等,以免产生不良影响。
作为一线教师,李响介绍,早在假期开始前,学校就已经关注假期触网安全等问题,在心理课堂上也特别安排了相关内容,帮助孩子养成积极健康的手机使用素养。尤其在网络环境中,学会保护自己、发现潜在的危险。“我们会通过话题讨论,家长课堂等方式希望家校形成共育的环境,尽可能让孩子不沉迷于网络。”李响说道。
刘美辰则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从普法的角度强调对未成年人使用电子产品进行管控的重要性。她强调,2021年6月1日实施的新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就设置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专章。
未成年人如何安全“触网”?上述《条例》对社会以及家长关切的问题都进行了回应,比如针对网络上一些不适合未成年人接触观看的不良弹窗热搜信息进一步进行了明确和规范;针对未成年人容易在网络上遭受辱骂、欺凌、诽谤等情况,规定了未成年人面对网络欺凌的预防和应对措施;针对未成年人容易沉迷短视频、游戏、网络社交等情况,规定了监护人、学校、政府部门以及网络平台和服务提供者应当在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防治方面的义务和责任,共同构建未成年人网络防沉迷制度等等,为未成年人的上网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此外,刘美辰介绍了未成年人在网络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包括不良信息侵害风险,网络欺凌以及隐私泄露等侵权风险,深度伪造带来的欺骗或伤害风险,电信诈骗风险。刘美辰强调,近期应当提高关注的是,很多未成年人在诈骗分子的引导下,不仅成为被诱骗的对象,还间接成为犯罪分子的诈骗“帮凶”。比如帮助犯罪分子发送诈骗短信、拉人进诈骗群、拨打引流电话等,被犯罪分子诱惑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同学及家长们要抵制并警惕‘低投入高回报’的兼职,防止落入电诈陷阱。”
亲子关系不睦是孩子沉迷手机的诱因之一
刘朝莹认为,除了不良内容带来的危害,不良的上网行为也会对孩子身心带来伤害。
“我经常接到厌学、辍学、休学学生的咨询,发现很多孩子不想上学时,会沉浸在网络世界中,形成恶性循环,越依赖网络,越不想上学。有的孩子在经历了一个假期后,依赖电子产品的情况会更严重。”刘朝莹认为,从心理角度,人们更倾向于做容易的事情以获得成就感,游戏比学习更容易带来成就感,就导致了孩子们更倾向于花越来越多时间在电子产品上,“很多打游戏的孩子是晨昏颠倒的,这对青少年身体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对家庭的伤害也是很大的。”
“我们发现手机的使用和休学、厌学问题是互相叠加影响的,家长认为孩子沉迷手机,但在调研时发现亲子关系不睦也是诱因之一,尤其在青春期的孩子,没有积极的渠道和家长沟通,便会沉浸在虚拟世界。”李响在日常工作中也会遇到学生依赖电子产品的问题,比如有学生自述在上课时会闪回(电子产品)画面、难以集中注意力听讲,甚至因此和家长发生冲突等。李响认为,家长关注的点只在如何把孩子手机收回来,却没有注意到更应该做的是修复亲子关系,“孩子们很清楚自己对电子产品使用过度的情况,也许他们更需要的是家长的一个拥抱而不是冲突”。
但“互联网并非洪水猛兽”,两位心理学方面的专家都提到,管控好电子产品会让孩子有新的收获。刘朝莹认为,互联网会开阔孩子的视野,可以触达专业讲座,领略祖国风光,打破时空与地域的限制。尤其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孩子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与AI接触。
李响提到了互联网在社交层面对孩子们的重要性,同伴彼此提供情绪价值,人工智能有时也在扮演同伴角色,弥补孩子们精神世界空虚且需要成就感的部分。“网络能让他们被看见,也许朋友圈的一个点赞也是点燃他们的重要手段。”李响从积极的角度发现,孩子们善用互联网,也会发现人工智能的局限之处,有些孩子会向她反映人工智能写的作文“没有人味儿”,学科老师也借此鼓励孩子们,写文章要有生活、有真情实感。
和孩子订立契约,用“他律”培养“自律”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们管控好电子产品?
刘朝莹提到了行为契约教养法,要“有言在先”。她介绍,大家已经预估到手机使用肯定会产生冲突,事先商量就变得非常重要。在假期开始前,家长和孩子可以针对手机的使用协商并订立一个契约,约定使用时长,使用的内容、范围,遇到什么情况如何处理,应该警惕电子产品中的哪些风险等等。“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否则你让孩子去学习自己在看手机,他一定会怨言很大。”
其次要把孩子的生活安排得更充实一些,除了学习,还可以去参观博物馆、参加体育锻炼、阅读、旅行,让孩子自己做旅行攻略。刘朝莹强调要奖惩有度,如果不能很好地完成计划,孩子就会失去使用电子产品的权利, “这个意思是说,要让孩子展现自己对电子产品的控制力,家长才能放心地把它交给孩子”。
“有的家长觉得上午安排语文,下午安排数学,晚上学英语就是丰富的暑期生活了,但是孩子则觉得自己已经学了一天,玩会手机放松不可以吗?”李响表示,孩子对电子产品的管控能力是需要塑造和培养的,不要指望着他们完全自律,而是需要家长进行他律的陪伴和素养的提升,“亲子运动就是很好的方式,家长可以和孩子交流,大家一起出出汗,促进关系的提升”。
李响介绍,有的孩子手机成瘾后会产生一些躯体化的反应,比如离开电子产品便烦躁、易怒、坐立不安,她的建议是先关注亲子关系,对孩子的行为表示理解,陪孩子散散步,抓住孩子的其他爱好进行培养。
刘美辰认为,互联网已成为当代未成年人生活和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禁止未成年人“触网”并非顺应数字时代发展的解决途径。随着社会时代及教育观念的转变,此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俗语已经被证伪,家长们也要顺应时代发展,以引导、关爱、平等的方式对待孩子,培养孩子良好的上网习惯。尤其是当孩子们已经走入青春期,使用威胁、打骂的方式对其进行管控不仅仅会使得家庭感情破裂、影响正常的亲子沟通,还会对未成年人的性格塑造、学习成长产生严重的负面作用。如果家长长期用威胁、打骂的方式对孩子进行管教,对未成年人造成了严重的精神以及身体创伤的话,甚至可能因构成虐待罪、故意伤害罪等而承担刑事责任。
“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并不是通过‘戒网’‘断网’等简单粗暴方式将未成年人隔绝在网络之外,而是要营造健康文明、安全放心的网络环境。”刘美辰说道。
新京报记者 刘洋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卢茜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