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们讲的要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考验,把小我融入大我,启发学生们要把个人理想和国家发展融合,在时代中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长期从事龙芯处理器的研制工作,改写我国信息产业无芯历史;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算法研发工作,曾获专利授权逾20项;毅然回国服务重点研发计划并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10月10日,在中国传媒大学中传讲堂内,“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走进高校系列宣讲中,来自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智能汽车三个领域的“新”产业一线人才代表分享了他们攻坚克难的奋斗故事。
希望一线科技人才宣讲可以启发师生报国使命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廖祥忠致辞表示,该校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创办的第一所传媒类的高校,多年来,学校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和首都发展为使命,培养了一批批党和国家所需的“弘道崇德、经世致用”的优秀传媒人才,为党和国家的传媒事业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此次到场的三位专家均来自北京市重点产业领域,是推动首都科技创新的杰出代表。通过他们的分享,必将进一步激发中传师生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和报国行动。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廖祥忠。 中国传媒大学供图
“希望大家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用心聆听他们的奋斗历程。”廖祥忠提出三点希望,希望师生们一是“学精神”,从专家们“国家需要什么就攻关什么”的坚守中,深刻领悟“国之大者”的精髓。二是“悟方法”,通过一个个鲜活案例,学习他们的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并将其与学校办学理念结合。三是“见行动”,从他们的奋斗故事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接过时代的火炬,勇做传承奋斗精神的接棒人”。
现场,龙芯中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伟武、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总师刘朝辉以及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研发经理彭菲分别带来《精神硬才能技术硬》《归航:驶向新能源汽车的新征程》《应用无界:智能书写新时代》为主题的讲座。
胡伟武在演讲中和大家深入探讨了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之路。他表示,这条道路关乎国家的科技自立自强,关乎民族的复兴梦想,更需要每一个人的不懈奋斗。他告诉同学们,要构建属于中国自己的信息产业体系,关键在于掌握“根技术”,将自主创新进行到底。
刘朝辉则讲述了老一辈汽车人的奋斗史以及他与新能源汽车的不解之缘。博士毕业后,刘朝辉在英国一家世界500强企业任职。“但是,离家越想家,出国更爱国,在外漂泊的游子,我心始终是中国心。”2019年,刘朝辉选择了回到祖国加入国创中心。回国后,作为一位新能源汽车领域和半导体领域的一线科技人员,他一直将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作为自己的使命。
彭菲作为一名在AI行业摸爬滚打十几年的从业者,她表示自己有幸亲眼见证了中国AI的跨越式发展。“有人问我,中国AI为什么能发展得这么快?我的回答很简单‘匠心传承、脚踏实地,一步步干出来的’。”彭菲表示,每一个算法突破的背后,是实验室里千万次的数据调试;每一项技术创新的根基,是研发团队不舍昼夜的集体攻坚;每一次产业升级的动力,是从追赶到超越的执着信念。这份 “干出来” 的信念,一直伴随她的成长轨迹。
把个人理想和国家发展融合
接受采访时,彭菲表示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学生们,寻找梦想的过程是从广泛了解到逐渐聚焦的过程,现在还感到迷茫的同学可以多尝试不同的方向,并从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这些鲜活的素材是必须进入思政课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根本上就是要解决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结合问题。”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高宇表示,当下思政课的教学都在围绕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思政力量凝聚起来。老师们一方面要把理论讲准、讲好、讲透,不仅讲述真理的力量,也要把此次宣讲活动作为生动实践素材,更好引导学生们把自己的奋斗与强国进程相结合。
学生们聆听“新”产业一线人才代表讲述攻坚克难的奋斗故事。 中国传媒大学供图
中国传媒大学数据科学与智能媒体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宋金宝也被三位首都一线科技人才的宣讲所感动,他表示,学院将把三位专家的科技攻关精神、奉献精神以及科技自强自立的精神,用课程思政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专家们讲的要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考验,把小我融入大我,启发学生们要把个人理想和国家发展融合,在时代中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我们今天面对的是一个变化交织的世界局势,作为国际传播专业的学生,如何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中找准自己的定位,从今天的宣讲中,我找到了一些答案,我要锚定自己的专业,为国家和民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宣讲结束后,中传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2024级传播学专业(国际传播白杨班)博士研究生王琳感叹道。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1-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