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第三学期通过沉浸式教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推动育人理念升级。
光明日报记者 崔志坚 光明日报通讯员 刘吉磊 陈锐
“院士们的分享帮助我们深层次理解国际化学术范式,也提升了我们的批判性思维与科技创新能力。”日前,河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23级化学专业学生曾沁怡说。3年来,在河南师范大学,很多学生都在暑期开展的第三学期课堂上“大开眼界”。
“传统教学模式易陷入‘教室到考场’的闭环,学生缺少多维碰撞来检验知识、锤炼能力。第三学期的设立,正是要打破这一闭环,让教育真正‘活’起来。”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冯淑霞说。
物理学院师范生成长工作坊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春密与中原名师王红奎搭档,用“理论+案例”破解教学难点。“模拟授课时,专家一句‘为什么这个实验导入能激发兴趣’,让我突然懂了‘怎么教’和‘为什么这么教’。”2023级物理学优师计划学生杨温芳说,相关教学设计,已被她写入“教学锦囊”。
这样的场景,在第三学期的校园里很常见。
文学院“豫韵传梆·踏火承薪”非遗传承调研团成员深入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冯丈村,跟随怀梆戏老艺人学习唱腔、整理剧本,还用短视频记录非遗活态传承的过程。
“以前在课本上看到‘活态传承’,总觉得这四个字有些抽象。”2023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崔晨瑶坦言,“直到亲身体验后才真正明白:老艺人们一招一式教给我们唱腔、身段,我们年轻人再用短视频、直播这些新方式传播,这同样是非遗活态传承的过程。”
企业实习也是“实战课堂”。商学院“商业英才实验班”学生深入上海亚湾酒店、小红书等企业,参与直播运营、服务流程优化等实战项目。“课本里的‘服务流程优化’,需要结合客户心理和数字化工具。”会计学专业学生牛惠民说,团队设计的直播话术优化方案被企业采纳,“这种参与度和成就感,让我更专注职业能力培养,职业方向也更清晰了。”
三年来,各学院紧扣专业特色,打造出一场场沉浸式学术盛宴。
“第三学期不仅是时间上的延伸,更是育人理念的升级。”冯淑霞表示,该校将通过“课程实践、实习实训、科研创新、学科竞赛、国际交流”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推动学生实现“从知道到做到、从做到到悟到”的跃升,最终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之问。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13日 07版)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