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设置“无作业日”,传递出更清晰的教育信号

:2025年10月30日 半月谈微信公众号
分享到:

教育部发十条措施促心理健康,鼓励设无作业日,系教育理念转型。

半月谈评论员 张子琪

近日,教育部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阶段性特点及各类突出问题,发布《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其中鼓励中小学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等举措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与热议。广大网友认为,这是中小学教育从“减负”到“提质”的结构性升级,更是以学生为中心、落实“五育并举”的重要实践,体现出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回归育人本质的教育内核。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事关立德树人,事关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但在过去一段时间,“唯分数论”催生出“多学一刻就多一分胜算”的内卷思维,将孩子们裹挟在“题海战术”中。这种长期透支的学习状态,暗藏心理健康危机。2023年一项全国调查显示,学生群体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不足8小时,许多家长反映,作业多是孩子睡眠时长不够的主要原因。在这种背景下,鼓励设置“无作业日”,正是对这一惯性思维的系统性纠偏。

鼓励设置“无作业日”不仅是为了“减负”,更是为成长“留白”,为被作业和焦虑裹挟的中小学教育“松绑”。这项措施嵌套于考试改革、体育强化、睡眠保障、网络净化等系统化方案中,以政策引导科学育人,用优质教学替代课后机械作业,推动教育评价从单一学业指标,转向体育锻炼、社会实践、兴趣探索等多元化路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无作业日”的本质,是教育理念的一次深刻转型——从“盯着分数”到“看见孩子”。这既需要学校科学制定教学方针,从源头减轻作业负担,也需要家长放下“抢跑焦虑”,在生活中多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利用好“无作业日”让孩子放松身心、涵养性情。需要注意的是,在政策落地后,也要谨防个别机构借机通过设立“无作业日培训班”等方式变相传递焦虑,消解政策效果。只有各方协同发力,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构建多元教育评价体系,才能让“无作业日”真正成为学生的“成长赋能日”。

没有身心的健康,一切分数与成绩都将失去意义。从“双减”到“新十条”,政策的叠加传递出清晰信号: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完整的人”。当教育回归本真,当成长拥有空间,青少年才能在舒展的环境中涵养心理韧性、培育综合素养,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我要纠错]
[编辑:宋聪乔 &发表于江苏]
关键词: 中小学生无作业日 政策减负提质 健康教育理念 学生成长空间 多元教育评价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点个赞
0
踩一脚
0

您在阅读:鼓励设置“无作业日”,传递出更清晰的教育信号

Copyright©2011-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
  • 一品教育:凭良知教书育人,靠实力赢得赞誉!
  • 阿里云上云钜惠,云产品享最低成本,有需要联系,
  • 卡尔蔡司镜片优惠店,镜片价格低
  • 苹果原装手机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