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建平表示,当前,在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背景下,平衡高等教育扩容与就业,是一项需要系统布局、精准施策的复杂工程,平衡的关键在于“协同”与“精准”。
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文发布。记者注意到,“十五五”规划建议全文共28次提到“教育”,并提到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推动高等教育提质扩容,扩大优质本科教育招生规模。提升职业学校办学能力,建设特色鲜明高职院校。”
如何推动高等教育提质扩容?如何平衡本科扩招与就业?职业院校如何提升办学能力?针对此话题,新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本科扩招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准灌溉”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战略与宏观政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吴霓提到,高等教育提质扩容并非规模的简单扩张,而是以 “就业适配性” 为核心的结构性优化。
“‘十五五’规划建议中的相关部署,是一个系统性的组合拳,其目的是通过提升质量和优化结构来促进高质量就业,实现扩容与就业的平衡,核心在于建立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动态响应机制。”吴霓表示,要以供需适配为导向,动态调整资源布局,依据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高等教育空间布局,同时,深化产教融合,破解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问题,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发展。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罗建平表示,在我国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关键阶段,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实现“提质”与“扩容”的协同并举,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一体两翼,必须坚持双轮驱动。扩大优质本科教育招生规模,是“提质扩容”战略在高等教育领域最具体、最核心的体现,有助于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更广泛群体覆盖。
罗建平表示,当前,在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背景下,平衡高等教育扩容与就业,是一项需要系统布局、精准施策的复杂工程,平衡的关键在于“协同”与“精准”。高等教育扩容与本科扩招必须坚持“需求导向”,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准灌溉”,通过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强化产教融合,使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与产业升级需求精准匹配,引导更多的优秀学生到最能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领域中去。
职业院校发展要找准特色,不要盲目模仿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
职业院校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2023年6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相关部门负责人曾表示,“我国有1万多所职业院校、3000多万名在校生,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上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蕴含着巨大的人才红利。”
如何提升职业院校的办学能力?吴霓分析,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在“十五五”期间,职业院校要提升办学能力与特色,必须锚定国家的战略发展需求,构建起与区域现代产业体系深度融合、同频共振的发展新范式。
吴霓表示,职业院校要建立专业设置随产业动态调整的快速响应机制,不是简单增设专业,而是围绕产业链构建专业群,形成集群优势,重点围绕国家发展中的痛点、难点、紧缺专业问题,进行课程的设置,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及时融入教学内容。同时要畅通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渠道,通过与企业共建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产教融合基地,深化数字化赋能教学改革,运用虚拟仿真等技术破解高难度技能训练瓶颈,使职业院校真正成为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摇篮,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副院长刘水云表示,目前公众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依然强烈,可能高校扩招短期之内依然是主要趋势。但是普通本科培养的人才越来越难以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需要强化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如此一来,普通本科和高职院校有可能出现越来越趋同的现象。
对此,职业院校更应该凸显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不应该盲目效仿普通本科院校的发展模式,凸显订单式培养等职业教育的特色。相反,普通高校,特别是地方普通本科应该向职业院校取经,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接地气”,满足市场当下的需要。
记者注意到,职业院校升本科成为近年来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特色。不少职业院校也以能“升本”为目标。
对此,刘水云表示,职业院校在发展中要避免“随大流”、一味升本,而是应该保持自己的特色,盲目模仿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将来在生源竞争中,反倒会变成劣势。随着少子化时代的来临,中国也会像很多国家一样,高校将来是需要竞争生源的,这种情况下,会倒逼高校直面市场需求。当前的高等教育供给供不应求的状态让高校疏离市场的需求,培养模式不能积极创新,这样对学生就业非常不利。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1-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