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策划整理
编者按: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长与蜕变。(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临沂市沂南小学教师 于金花
在一个春雨绵绵的夜晚,我翻开书桌上的《给教师的建议》。暖黄的台灯下,书页上的文字仿佛活了过来。苏霍姆林斯基这位教育家的智慧,穿越时空带给我深刻启发。他的每句话都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教学路上的困惑。让我深刻感悟了读一本好书,犹如品一杯清茶,让人心旷神怡;更像品一杯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观察与思考融合的教学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教师才有可能向儿童揭示出思考,这是多么美好、诱人而富有趣味的事。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是教师点燃起来的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当学生以实践者的身份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来探索世界时,其独立思考的能力会如星火燎原般发展。以《物体的浮与沉》探究实验为例,我首先要求学生将橡皮泥、木块、硬币、乒乓球、钥匙、泡沫块、小石块这些不同材料的物体逐一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它们的浮沉状态。教师精心设计的材料组合(橡皮泥、木块、硬币、乒乓球、钥匙、泡沫块、小石块)为学生创设了认知冲突场域。学生在小组内迅速完成实验并得出结论:轻的物体(如泡沫、木块、)容易浮;重的物体(如钥匙、硬币、橡皮泥)容易沉。
突然,有位同学提出橡皮泥有时会沉有时会漂浮在水面上?教师迅速抓住这一契机,让孩子们展开讨论并思考形状改变后,橡皮泥的重量会改变吗?怎样才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孩子们继续探究并观察,最后得出结论形状改变后,橡皮泥的重量不变,捏成小船或捏成片状后,接触水的面积变大,因此能浮起来。教师继续追问轮船用钢铁制造,为什么能浮在水面?最后孩子们联系前面的橡皮泥实验并与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得出结论:改变物体的形状(如增大接触水面面积)可以让原本下沉的物体浮起来。这种从表象观察到结论呈现的探究历程,完整展现了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的思维训练典范,促进了学生科学观察及思维能力的发展。
自然情境中的生命教育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当少年不再以旁观者身份冷眼旁观,而是以探索者的姿态投身实践时,那些潜藏于自然深处的‘为什么’便会点燃思维的火炬。”
为什么向日葵始终追随太阳的轨迹?为什么蜘蛛总在雨前隐匿巢穴,又在放晴时编织新网?为什么暗夜中猫瞳会闪烁幽光?这位教育家用诗意的语言诠释着:真正的学习始于对现象的深度观察与亲身验证。当他们用双眸追踪昆虫轨迹,用思维串联现象本质时,那些教科书中的抽象概念便悄然具象为可感可知的生命图景。
在《蜗牛》单元教学中,我通过三个层次的探究活动构建了完整的科学认知体系。首先是生活情境导入:通过收集蜗牛栖息地的信息,建立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初步认知;其次是结构化观察:借助培养皿、量具等工具,引导学生进行从整体到局部的系统观察;最后创设对比实验:当蜗牛拒食现象出现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环境变量控制实验(光照强度、噪音水平、空间隐蔽性),使学生亲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解决问题”的完整探究过程,最终理解生物行为与环境适应的内在联系。
问题驱动式教学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指出:教师应当充分运用自身的教育智慧进行教学创新,其终极目标是让学习者最终实现认知主体的觉醒,使其在掌握真理与规律的过程中获得深层的愉悦感。当认知过程能够有效激发个体的精神力量,实现知识探索与人格尊严的有机统一时,便达到了教育的最佳境界。问题驱动式教学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路径,其关键在于构建具有现实意义的知识情境,并通过相应的认知过程,使学习者真正成为知识的主宰者。
教师通过多元媒介创设认知情境,有效激发探究动机。比如我在教授《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中,利用车辆启停视频构建惯性概念的直观认知;在《白天与黑夜》教学中,运用黑天和白天组合图片对比引发地球自转运动规律的深层思考;在《材料漂浮能力》导入环节,用船模实例架设“现象-本质”的认知桥梁。这种“现象观察-问题生成-课题聚焦”的三段式引导,使学生在提出“材料的漂浮能力差异”“漂浮材料分类标准”等核心问题时,自然达成概念建构的认知准备。
思维型课堂的建构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何让思维活动在学校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将思考、认知与发现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需求。”这位教育学家强调,教师应当成为思维火种的播撒者——通过持续的思想输出引导课堂,在思维碰撞中展现智慧魅力,用逻辑的力量赢得学生的信服。唯有兼具教育热忱与思辨能力的教师,才能成为学生心灵的真正引领者。
苏霍姆林斯基倡导的 “思考的统治地位”,在我执教《材料的漂浮能力》一课时,处理易拉罐漂浮矛盾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将易拉罐形状改变时,易拉罐还是漂浮在水面上。当预设实验出现非常规现象(易拉罐持续漂浮)时,我没有简单纠正,而是通过"材料性质再审视"的引导,将教学意外转化为深度思辨的契机,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并动手验证易拉罐形状改变时究竟是沉还是浮?这种基于生成性问题的教学机智,正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燧石。当变形易拉罐最终下沉的实验结果揭晓时,学生经历的不仅是先前的认知得到修正,更是科学实证精神的洗礼。
这不是寻常的阅读,而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恳谈。当困惑于课堂的暮霭时,字里行间便升起启明的星辰;当踌躇在教育的十字路口,段落转折处自有智者举灯引航。那些凝结半世纪智慧的文字,不是高悬云端的训诫,而是汩汩流淌的清泉,浸润着每个躬身耕耘的教育者心田。
茶汤在瓷盏中舒展沉浮,恰似书中的育人哲思——初品清冽醒神,细酌方觉回甘绵长。
合上书页,耳边似乎还回响着智者的叮咛。
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思考的火种——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