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在数字时代迎来很多机遇,同时也面临不少挑战。当下,数字技术还处于相对“年轻”的发展阶段,但我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很多困难会迎刃而解。以数字技术发展引发的数据隐私问题为例,在渥太华...
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校长雅克·弗雷蒙:
全球各国应携手合作应对挑战
高等教育在数字时代迎来很多机遇,同时也面临不少挑战。当下,数字技术还处于相对“年轻”的发展阶段,但我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很多困难会迎刃而解。以数字技术发展引发的数据隐私问题为例,在渥太华大学,我们尽力做好各个研究项目的实验数据保护,防范信息滥用。
应对挑战时,全球各国应携手合作。我一直认为,在凝聚全球合作共享的这条道路上,中国正在扮演引领者的角色,为国际对话搭建桥梁。本次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昨天参观完武汉大学,学校展示的研究项目及科技成果令人印象深刻,足见中国在高等教育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与心血。渥太华大学有不少中国留学生,我们也鼓励加拿大学生到中国留学,让加拿大学生了解中国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重要性,积极探索世界的多样性。
(本报记者胡茜茹采访整理)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
智能时代要培养大学生数智素养
无论是DeepSeek还是ChatGPT,都只是一个工具,但它会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面对AI,教师也要主动做出改变,上课、布置作业和考试,都要充分考虑到有新工具的存在。
AI时代,大学要注重在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培养。一是数智思维。现在新工具更多了,学生要有利用它们去解决问题的意识。二是数智素养。举个例子,一些学生陷入电信诈骗、非法网贷的骗局,实际上就是缺乏数智素养的一种表现。因此,数智素养的培养要越早越好。三是数智能力。面对新工具,怎样恰当地用好它,实际上也是一种能力。我们都说数据有价值,但是要有数智能力的人拿到它并科学应用,它才具备价值;不具备这个能力的人拿到它,反而会成为负担。
(本报记者刘亦凡采访整理)
新西兰驻华大使乔文博:
期待中新教育交流合作更进一步
当前,智能技术已成为每个人学习成长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不容忽视。大会开幕式上,中国农村地区和学校利用智能技术提升教育水平;数字教育成果展上,中国的学校展示如何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用于教育教学,这都是令人振奋的教育发展现状。
中新两国关系的发展为两国教育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两国大学有很多交流与合作。在数字教育方面,我们将有一系列合作项目,重点探索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改善和提升教学成效,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师生的日常生活,从而使其更好地学习和工作,确保社会在数字化的影响下继续蓬勃发展。
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意味着各国在科技硬件方面的提升,更意味着教育理念的转变。这次大会为各国提供了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期待中新教育交流合作更进一步。
(本报记者黄璐璐采访整理)
国家开放大学(国家老年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范贤睿:
更好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
国家开放大学自2017年以来,会同普通高校、头部企业、地方开放大学等,在全球28个国家建立了34个海外学习中心,此次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平行会议期间集中展示12个重点建设项目,涉及4个非洲国家、7个东盟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1个大洋洲国家。
海外学习中心聚焦数字教育、国际中文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开展工作,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探索共建共享共发展的合作机制;二是对当地员工和学习者开展中文和职业技能培训;三是通过研学让当地师生到中国实地感受数字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
国家开放大学是世界数字教育联盟理事单位和中国—东盟数字教育联盟秘书处单位。未来,我们会探索更高效灵活的合作机制,更多地分享数字赋能终身教育、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实践经验,更好地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
(本报记者刘亦凡采访整理)
牛津大学教授詹姆斯·克拉布:
发挥技术优势推动全球高等教育发展
本次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充分体现了中国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力度和成效。高等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在教学形态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加速发展,我们不仅要让教育发展推动科学、技术和人文学科的融合,探索人工智能和学科教学的融合,更要意识到,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产业变革和社会发展,各个国家、组织、团体之间需要团结与协作。
这次大会无疑为全球推动数字教育发展提供了合作契机,希望各个国家和地区能够借助世界数字教育大会这个平台,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等领域加强深度合作,充分发挥智能技术在推动全球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优势,携手迈进更加美好的“数字未来”。
(本报记者黄璐璐采访整理)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