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厅发起"照亮我的那本书"阅读活动。教师庞亚萍读《让学生创造着长大》后,反思传统教育弊端,重构课堂为主动探究。从"权威者"变"创造合伙人",用项目式学习、放手管理唤醒学生创造力,以创造照亮学生未来。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实习生 郑宇飞 策划整理
编者按: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长与蜕变。(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菏泽市曹县普连集镇武平楼小学教师 庞亚萍
翻开《让学生创造着长大》这本书,张华教授以教育哲学为刃,剖开传统教育的“规训内核”,用一个个真实的教学案例、深刻的理论剖析,让我看清:我们习以为常的教育模式,正在以“爱与责任”的名义,悄悄扼杀学生的创造本能。这场阅读,于我而言,不仅是一次教育理念的更新,更是一场关乎教育初心的觉醒与实践重构。
叩问教育本质:我们是否在“培养工具”,而非“孕育生命”
张华教授在书中抛出一个振聋发聩的问题:“当我们把‘考高分、上名校’当作教育的终极目标时,是否想过,这样的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社会的工具’,还是‘能创造未来的生命’?”这句话像一面镜子,照出我过往教学中的“功利性偏差”。
在语文课堂上,我曾把《伯牙鼓琴》教成了“考点清单”:逐字翻译“善哉乎鼓琴”,反复强调“知音文化”的答题模板,却从未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伯牙没有遇到子期,他的琴声会去往何方”;在数学课上,我执着于让学生熟记“鸡兔同笼”的解题公式,却对学生提出的“用画图法解题”不屑一顾,认为“这方法太慢,考试用不上”;甚至在班会课上,我会因学生提出“换一种座位排列方式”而拒绝,理由是“这样会影响纪律,不利于管理”。那时的我,把“秩序”“效率”“分数”当作教育的“硬指标”,却忘了教育的核心是“人”。
张华教授在书中强调:“教育的本质,是‘唤醒’而非‘塑造’——唤醒孩子内心的好奇心、求知欲与创造力,让他们成为‘完整的自己’,而非‘别人眼中的优秀者’。”这句话如警钟长鸣,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我究竟要培养怎样的学生?是“考试机器”,还是“会思考、敢创造、有温度的人”?答案不言而喻。
解构传统课堂:从“单向灌输”到“创造型学习生态”的搭建
批判不是目的,重构才是方向。张华教授在书中不仅指出了传统教育的弊端,更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提出了“创造型学习生态”的构建路径——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模式,让课堂成为“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创造、多元表达”的场域。书中大量的实践案例,为我提供了可复制、可操作的“教育样本”。
这让我决心对自己的课堂进行“重构”。以五年级语文《圆明园的毁灭》为例,以往我会重点讲解“圆明园的辉煌”与“毁灭的痛心”,让学生背诵“高度概括圆明园价值的句子”;今年,我借鉴“创造型学习生态”理念,设计了“走进圆明园”项目式学习:
1.探究阶段:将学生分为“历史组”“建筑组”“文化组”“反思组”,历史组负责查阅“圆明园的建造与毁灭历程”,建筑组研究“圆明园的建筑特色与科技”,文化组收集“圆明园中的文物与文化价值”,反思组探讨“如何保护文化遗产”。
2.创作阶段:鼓励学生用不同形式呈现探究成果——历史组制作了“圆明园时间轴”手抄报,建筑组用橡皮泥搭建了“圆明园标志性建筑模型”,文化组编排了“文物的诉说”情景剧,反思组撰写了“文化遗产保护倡议书”。
3.展示阶段:在班级举办“圆明园文化展”,邀请其他班级的同学参观,学生担任“讲解员”,介绍自己的成果。
4.延伸阶段:组织学生走进当地博物馆,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活动,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际行动。
在整个过程中,我彻底放下了“控制欲”:当学生查阅资料时遇到困难,我提供“文献检索方法”,而非直接给出答案;当小组讨论出现分歧时,我引导他们“换位思考、达成共识”,而非强行干预;当学生的模型不够精致、倡议书不够成熟时,我先肯定“创意与努力”,再提出“改进建议”。看着学生们为了完成项目,主动利用课余时间泡图书馆、请教家长、分工协作,看着他们在展示时自信满满的样子,看着他们在博物馆里认真记录“文物保护注意事项”的神情,我真切感受到:当课堂从“单向灌输”变成“主动探究”,当学习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创造”,学生的潜力便会被无限激发——他们不再是“等着喂饭的孩子”,而是“自己找饭吃、甚至自己做饭的小大人”。
张华教授在书中写道:“创造型课堂的核心,是‘给学生空间’——空间越大,创造的可能就越多。”这句话让我明白:教师要学会“留白”,给学生“试错的空间”“思考的时间”“表达的机会”,不要用“标准答案”框定他们的思维,不要用“成人视角”否定他们的创意,让课堂成为“允许不完美、鼓励敢尝试”的安全场域。
重塑教师角色:从“权威者”到“创造合伙人”的身份转变
读完《让学生创造着长大》,我最深的感悟是:要让学生“创造着长大”,教师首先要完成“创造型教师”的蜕变——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创造的合伙人”,从“课堂的控制者”转变为“学习的赋能者”。张华教授在书中对“创造型教师”的定义,为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创造型教师”首先要具备“倾听的耐心”。张华教授在书中提到:“孩子的创造,往往藏在‘看似无厘头的提问’‘不按常理的表达’里,教师要学会‘蹲下来倾听’,听懂他们话语背后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创造型教师”还要拥有“放手的勇气”。张华教授强调:“教师最大的智慧,是‘相信学生比我们想象中更优秀’——敢于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去探索、去犯错,他们才能在实践中学会创造。”这一点,在班级管理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以往,班级的黑板报、班会活动、卫生安排,都是我“一手包办”,学生只需“服从执行”;今年,我决定“放手”,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成立“班级管理小组”,由学生自主竞选组长,负责黑板报设计、班会策划、卫生监督;每周召开“班级议事会”,让学生讨论“班级存在的问题”“改进的办法”;每月举办“班级创意活动”,由学生自主设计主题、组织实施。起初,我很担心:学生会不会搞砸?会不会出现矛盾?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班级管理小组”设计的“垃圾分类主题黑板报”,图文并茂、创意十足;学生策划的“感恩父母”班会,通过“写给父母的信”“亲子互动游戏”,感动了所有参与的家长;卫生监督实行“小组负责制”后,班级卫生状况比以往更好。更让我惊喜的是,学生的责任感和创造力显著提升:有学生提出“班级图书角借阅积分制”,激发了同学的阅读兴趣;有学生设计“班级文明用语手册”,让班级氛围更加和谐。
原来,“放手”不是“放任不管”,而是“信任与赋能”——当教师相信学生,学生便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当教师赋能学生,学生便能成为“班级的创造者”。
“创造型教师”更要保持“学习的热情”。张华教授在书中说:“要让学生创造着长大,教师首先要创造着教学——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才能为学生搭建更好的创造平台。”这提醒我:作为教师,不能故步自封,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以创造为灯,照亮学生的未来之路
合上书页,张华教授的话仍在我耳边回响:“教育不是为了让学生‘适应已有的世界’,而是为了让他们‘创造未来的世界’——让每个孩子带着好奇心出发,带着勇气探索,带着智慧创造,这才是教育最本真的使命。”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或许无法改变整个教育环境,但可以从改变自己的课堂开始,从尊重学生的每一个“奇思妙想”开始,从放手让学生“试错创造”开始。
愿我们都能成为这样的教师:不做“修剪枝叶的园丁”,而做“守护种子的农人”,让每一颗种子都能按照自己的节奏破土而出,带着独特的姿态,创造着、生长着;愿我们的课堂,不再有“标准答案的禁锢”,不再有“功利性的压迫”,而是充满“好奇的提问”“大胆的尝试”“温暖的鼓励”;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育的滋养下,“创造着长大”——既能仰望星空,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又能脚踏实地,拥有动手创造的能力,最终成为“能创造未来、也能享受生活”的完整的人。
这是张华教授给予我们的教育启示,也是我们作为教师,最坚定的初心与最珍贵的担当。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1-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