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者分享实践:用爱心和耐心,破除规则冰冷,唤醒孩子内在力量,赢得尊重与成长。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实习生 郑宇飞 策划整理
编者按:即日起,《青年说》栏目策划推出“山东教育者手记”,为山东大中小学(幼儿园)校长和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分享教育一线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那些触动到你的瞬间。(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菏泽市曹县梁堤头镇第五小学教师 温学虎
从教多年,李镇西老师“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最好的自己”的教育理念,始终是我教学路上的灯塔。这份理念的核心,从来不是冰冷的分数与规则,而是用真心做火种,用爱意做春风,唤醒每个孩子心底沉睡的力量。
记得班里有个沉默的男孩,上课总低着头,作业也常拖沓。起初我想过用批评督促他,可李老师的话突然提醒我:“教育不是征服,而是唤醒。”我开始试着换一种方式——批改作业时,在他偶尔写对的题目旁画个笑脸;下课主动和他聊他喜欢的篮球;当他第一次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时,我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肯定他的进步。慢慢地,他的头抬起来了,眼神亮了,甚至开始主动向我请教问题。原来,每个孩子都像一颗被尘土暂时覆盖的星星,只要用足够的耐心和爱去擦拭,就能让他们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在李镇西老师看来,“最好的老师”不是教出多少高分学生,而是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而非“指挥官”。
我曾遇到过一群格外调皮的学生,课堂纪律总是乱糟糟。我没有一味地禁止和批评,而是试着走进他们的世界:和他们一起讨论喜欢的漫画,倾听他们对课堂的想法,甚至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融入教学中。当孩子们发现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是“愿意理解他们的朋友”时,课堂氛围悄然改变了——他们开始主动遵守纪律,甚至会为了让课堂更高效而互相提醒。这让我明白,教育的本质是“人与人的心灵对话”,只有先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被喜爱,他们才会愿意向着更好的方向成长。
多年的教学经历让我愈发坚信,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理论,本质上是“用心”与“有爱”的结合。用心观察每个学生的独特之处,用心倾听每个学生的内心需求;用爱包容他们的不完美,用爱鼓励他们勇敢尝试。当我们把“分数至上”的执念换成“成长为本”的关怀,把“单向灌输”的模式变成“双向奔赴”的互动,教育就不再是枯燥的任务,而是一场充满温暖与希望的旅程。
未来的教学生涯里,我会继续带着这份“用心”与“有爱”,做学生心灵的唤醒者,用自己的微光,照亮他们前行的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爱与尊重中,成为最好的自己。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1-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