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悦读成长计划|温艳玲:用尊重与智慧,唤醒孩子的内在动力

:2025年08月22日 青年说
分享到:

教育厅发起“照亮我的那本书”征集活动,教师温艳玲读《正面管教》感悟:教育核心是唤醒孩子,而非惩罚。书中强调尊重、鼓励与引导,批评惩罚反而导致孩子怨恨与对抗。书中主张用“弥补”而非责难替代惩...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实习生 白应婵 策划整理

编者按: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长与蜕变。(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山东省菏泽市曹县磐石街道办事处回民中学教师 温艳玲

初读《正面管教》,最触动我的是它颠覆了传统教育中“惩罚=纠正”的惯性思维。书中反复强调:教育的核心不是“管住孩子”,而是“唤醒孩子”——唤醒他们对归属感的渴望、对责任的认知,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认同。当大人放下权威与指责,用尊重、鼓励与引导搭建沟通的桥梁,孩子才能真正从内心生长出自律与责任感。

惩罚的陷阱:越用力“纠错”,越推远孩子

生活中,不少家长和老师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时,第一反应是“立规矩”“给教训”:打碎杯子会被训斥,课堂打闹会被罚站,撒谎会被责骂。但书中指出,这种“负面惩罚”往往事与愿违:孩子要么因恐惧而暂时顺从,内心却充满怨恨;要么因叛逆而对抗,用更极端的行为吸引关注。更糟的是,惩罚会让孩子、家长、老师都陷入“灰心丧气”的循环——孩子觉得“我不好”,大人觉得“我没用”,教育变成了一场两败俱伤的消耗。

这让我想起身边的例子:邻居家的男孩总爱抢妹妹的玩具,妈妈每次都厉声批评,甚至没收他的玩具作为惩罚。可男孩不仅没改正,反而变本加厉,后来竟偷偷把妹妹的玩具藏起来。直到妈妈尝试蹲下来问他“是不是想和妹妹一起玩,但不知道怎么说”,男孩才委屈地说“我想让妈妈看看我,妹妹总让你抱”。

原来,他的“不良行为”只是渴望关注的笨拙表达。惩罚只会掩盖问题本质,而尊重的沟通才能找到症结。

聚焦优点:你看到什么,孩子就会成为什么

书中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你看到什么,就得到什么。” 这并非玄学,而是心理学中的“关注效应”——当大人总盯着孩子的缺点,比如“你怎么又磨蹭”“你就不能安静点”,孩子会逐渐内化这些负面标签,觉得“我就是个磨蹭的人”“我天生坐不住”;反之,若能从“问题行为”中找到积极的可能性,并用鼓励放大它,孩子就会朝着被期待的方向发展。

比如,课堂上爱插嘴的孩子,可能是思维敏捷、表达欲强;总爱“指挥”同伴的孩子,或许潜藏着领导力;甚至那些故意捣乱的孩子,可能只是想证明“我在这个集体里很重要”。书中提到“扰乱课堂的孩子往往具有好的领导能力”,关键在于大人是否有耐心引导——可以请爱插嘴的孩子当“课堂小主播”,负责总结知识点;让爱指挥的孩子组织小组活动,把精力转化为贡献。当孩子的能量被正向引导,不良行为自然会失去存在的意义。

弥补而非责难:让孩子在承担中学会负责

传统教育中,孩子犯错后,大人常说“你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负责”往往被等同于“受惩罚”——比如打碎碗要被骂,弄脏同学的书要被罚站。《正面管教》却提出了更有温度的方式:“做出弥补”。这不是让孩子逃避责任,而是让他们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社会责任感。

比如,孩子推倒了同伴的积木,与其责骂“你怎么这么调皮”,不如引导他:“你觉得现在可以做些什么,让他感觉好一点?” 孩子可能会说“我帮他重新搭”,或“我把我的玩具分给他玩”。这个过程中,孩子没有被羞辱,却明白了“我的行为会影响别人”,更在帮助他人时获得了“我能做好事”的价值感。正如书中所说:“以非惩罚性的方式让孩子们做出弥补是鼓励,因为他们经历了一个从错误中学习,并且改正所造成的任何后果的机会。”

可惜的是,有些大人坚信“让孩子感到愧疚才能改正”,却不知愧疚只会让孩子自我否定,而“弥补”才能让他们在尊严中学会担当。前者是“你错了,所以你要痛苦”,后者是“你可以错,但你也有能力改正”——这两种态度,会养出完全不同的孩子。

避开干扰:教育需要“私人空间”与“专属时间”

书中还提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大人常常在“社会压力”下做出不理性的教育选择。比如在亲戚面前,孩子哭闹时,家长可能为了“面子”而厉声呵斥;在商场里,孩子耍赖要买玩具时,父母可能因旁人的目光而妥协或暴怒。这些场景中,大人关注的不是“孩子为什么这样做”,而是“别人会怎么看我”,教育变成了表演,孩子成了道具。

解决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创造私下沟通的空间。可以对孩子说“我们现在先离开这里,找个地方好好聊聊”,也可以礼貌地请旁观者回避。教育的核心是孩子的成长,而非他人的评价,只有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大人才能冷静倾听,孩子才能放下戒备。

除了避开干扰,书中还强调“安排特别时光”的重要性。定期陪孩子做一件他喜欢的事——哪怕只是半小时的拼图、一次公园散步,都会让孩子感受到“我对你很重要”。这种稳定的期待能滋养归属感,当孩子确信“爸爸妈妈再忙,也会留时间给我”,他们就不会用哭闹、捣乱来博取关注。就像书中说的:“特别时光是对你的提醒,提醒你当初为什么要孩子?” 这不仅是陪伴,更是对亲子关系的保鲜。

细节里的智慧:清晰的指令是引导的起点

最后,书中提到的“花时间训练孩子”让我恍然大悟:很多时候,孩子“不听话”不是故意的,而是没明白“该怎么做”。比如妈妈说“把房间收拾干净”,孩子可能觉得“玩具堆在沙发上就挺干净”,而妈妈的标准是“玩具放回箱子,被子铺平整”。认知的差异导致执行的偏差,最后演变成“你怎么这么懒”的指责。

正确的做法是把指令具体化:不说“收拾房间”,而说“我们先把积木放进红色盒子,再把绘本放回书架,最后把被子拉平,好吗?” 孩子需要清晰的指引,就像学走路需要扶着走一样。这种训练不是挑剔,而是帮助孩子建立能力感——当他们知道“我能做到”,才会更愿意配合。

读完整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正面管教的本质,是大人先成为“和善而坚定”的人——和善是尊重孩子的感受,坚定是守住教育的底线。它不要求家长完美,却要求家长用心:用心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用心引导他们从错误中成长,用心让他们相信“即使我不完美,我依然值得被爱,也有能力爱人”。

这或许就是教育最美好的样子:不疾不徐,却能滋养孩子一生。

[我要纠错]
[编辑:王振袢 &发表于江苏]
关键词: 齐鲁晚报 齐鲁 记者 实习生 策划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点个赞
0
踩一脚
0

您在阅读:教师悦读成长计划|温艳玲:用尊重与智慧,唤醒孩子的内在动力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
  • 阿里云上云钜惠,云产品享最低成本,有需要联系,
  • 卡尔蔡司镜片优惠店,镜片价格低
  • 苹果原装手机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