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厅发起读书征集活动,教师用《做最好的老师》感悟教育。通过关爱孤僻学生、尊重学生特长、引导学生成长,展现教育温度与心灵沟通。教育非强制灌输,而是师生共同进步,温暖学生心灵。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实习生 白应婵 策划整理
编者按: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长与蜕变。(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山东省曹县第一中学教师 刘新元
第一次在图书馆翻到《做最好的老师》,书脊上“李镇西”三个字让我停住脚步——多年前在读研究生的选修课堂上,老师曾提起这个名字。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打开,却被扉页那句“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的心灵相通”击中,像突然在画纸上找到了丢失的高光,瞬间亮堂起来。作为曹县名师工程人选,六月份的共读书目还是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这次再次拜读,又有另一番滋味和感悟。
“爱”不是口号,是藏在细节里的温度
班里有个叫小宇(化名)的男生,总是独来独往。美术课上,别人画静物写生,他只在草稿纸背面涂满黑色,像团化不开的浓雾。我试过点名让他回答问题,他站起来头也不抬,半天憋不出一个字;课后找他谈话,他要么假装没听见,要么绕着我走。
那时我刚入职不久,总觉得“管好纪律、教好技法”就是称职,对小宇这样的学生,更多的是无奈。直到读到《做最好的老师》里“教育,是充满情感的事业”,李镇西老师写他如何记住每个学生的生日,如何在学生生病时守在床边,突然想起小宇的美术课本扉页上,有个模糊的“星”字——那是他的小名,家访时他奶奶提过。
第二次画静物,我特意挑了个玻璃花瓶,瓶身折射出细碎的光斑。走到小宇身边时,我没看他的画,只轻声说:“你看那束光,穿过玻璃时会变颜色,像不像你奶奶腌的糖醋蒜?透明瓶子里,蒜泡得越久,颜色越透亮。”他握笔的手顿了顿,我趁机递给他一张银色颜料:“试试在黑色上扫点银,像星星落在夜里。”
那天放学,我在他的画具袋里塞了张纸条,画了个简笔画的星星,旁边写着“每个颜色都有存在的意义,黑色也能藏着星光”。第二天,他的画纸上,黑色背景里真的多了几颗歪歪扭扭的银星。后来才知道,他父母离异后跟着奶奶过,总觉得自己像“见不得光的影子”。而那几句关于颜色的闲聊,竟成了照进他心里的第一束光。
李镇西老师说:“爱学生,就是要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原来真正的爱,从不是站在讲台上喊“我为你们好”,而是蹲下来,看懂他们画里的沉默,听懂他们没说出口的渴望。就像调色时,最打动人的不是鲜艳的色块,是那些藏在缝隙里的过渡色,柔和,却有力量。
“成长”不分快慢,是允许每个灵魂按自己的节奏绽放
在一次美术鉴赏课上,讲到印象派时,我布置了作业:临摹莫奈的《睡莲》。课代表小林她画画向来工整,莫奈那些模糊的笔触,在她眼里就是“画错了”。她拿着画来找我,纸都被橡皮擦破了:“老师,我学不会,我是不是没天赋?”
以前遇到这种情况,我可能会说“多练练就好”,但那天我想起《做最好的老师》里的故事:李镇西老师班里有个口吃的学生,他没有催促学生“快点说”,而是让全班一起等,直到学生完整表达。书里说:“教育的耐心,就是尊重差异的勇气。”
我把小林的画和莫奈的原作并排放着,指着她画里的荷叶:“你看你画的叶脉,每条都清清楚楚,像标本一样认真;莫奈画的,更像雨打在水面上的影子,朦朦胧胧的。这不是对错,是你们眼里的世界不一样。”我给她看赵佶的《竹禽图》和徐渭的《墨葡萄图》:“有人擅长把细节画到极致,有人喜欢让颜色自由流淌,你为什么不试试画一幅‘工笔睡莲’?”
一周后,她交来一幅画:水面用了印象派的模糊笔触,而停在荷叶上的蜻蜓,翅膀上的纹路细得像头发丝。她红着脸说:“我发现,我不用学莫奈,我可以做我自己。”后来这幅画在市级比赛里拿了奖,很多同学和观赏者都说“在传统与现代的缝隙里,看到了独特的视角”。
这让我想起自己学画的经历,老师总逼我“放开点,别太拘谨”,结果越画越糟。直到遇到大学导师,他说:“你的严谨不是缺点,是特点”,才终于找到自己的风格。教育从来不是把所有人塞进同一个模具,而是帮每个学生发现“我之所以为我”的光芒。就像李镇西老师说的:“所谓‘最好’,不是和别人比,是和自己比——今天的我,比昨天更好。”
“教育”不是单向输出,是和学生一起成长
2019年带的毕业班,班里气氛特别紧张。有个叫小浩的男生,平时画得很好,模拟考却频频失误,画着画着就把画板摔了,说“反正考不上,不如放弃”。我急得整夜睡不着,翻《做最好的老师》时,看到一句话:“有时候,老师向学生‘示弱’,反而能激发他们的力量。”
第二天,我把自己大学时的速写本带到教室,翻到最厚的那一页——上面全是被老师打了“不及格”的作业,有的被红笔圈满了叉,有的写着“毫无灵气”。我指着王浩的画:“你上次画的大卫像,肌肉线条比我当年强多了,就是太急着画好,反而忘了呼吸。”
我提议成立“互助小组”,让小浩负责给大家改构图——他最擅长这个。每天放学后,他坐在讲台上,拿着红笔给同学的画提建议,眉头紧锁的样子像个小老师。有天他跟我说:“老师,原来帮别人改画时,我才发现自己不是不行,是太怕失败了。”
高考成绩出来那天,小浩考上了他心仪的大学。他给我发消息:“谢谢您让我知道,连老师都有搞砸的时候,我为什么不能允许自己慢慢来?”那一刻突然明白,李镇西老师说的“共同成长”是什么意思——我们以为自己在教学生,其实学生也在教我们:教我们放下“完美老师”的执念,教我们在挫败里找到勇气,教我们重新审视“教育”这两个字的分量。
教书的这些年,我越来越觉得,美术老师的画笔,不只是教学生调色、构图,更要画一座桥,连接知识与心灵,理性与感性,规则与自由。李镇西老师在书的最后说:“做最好的老师,不是要成为名师,是要成为学生生命里那个‘难忘的人’。”
我想,这“难忘”或许很简单:是记得小宇的小名,是尊重小林的严谨,是陪小浩一起面对失败。就像画画,最重要的不是技巧有多娴熟,是画里有没有温度——那温度,藏在颜料里,藏在笔触里,更藏在画师对世界的温柔里。而教育的真谛,大概就是把这份温柔,一笔一画,刻进学生的生命里。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