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方凌垦区的田埂上,绿油油的麦田肆意翻涌。很难想象,不久前这里还是一片白花花的盐碱地。得益于扬州大学盐碱地改良和耕作技术,垦区实现三年持续增产,相关技术更是被推广到全国...
走在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方凌垦区的田埂上,绿油油的麦田肆意翻涌。很难想象,不久前这里还是一片白花花的盐碱地。得益于扬州大学盐碱地改良和耕作技术,垦区实现三年持续增产,相关技术更是被推广到全国200余万亩盐碱地开发中。
扬州大学是全国率先开展合并办学的高校,学科门类齐全、规模优势突出。近年来,该校在深入推进办学要素“优化组合、转型化合”中找准内涵和特色发展“生态位”,呈现出地方综合性大学“学科雁阵”振翅齐飞的新气象。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离不开一流学科支撑。但对于拥有50个一级学科的综合性大学来说,多学科既是传统优势,也是现实挑战。”在扬州大学党委书记焦新安看来,“全能选手”争创“单项冠军”,要坚持重点推进、统筹协调,以特色谋优势、化规模为质量。
分层分类重构发展“生态位”。近年来,扬州大学明确“分类指导、分层建设、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发展思路,以兽医学、作物学、中国语言文学三大优势学科集群为牵引,构建并完善了以教育部优先发展学科、省优势学科、省重点学科和校特色学科为框架的四级学科生态体系。
“以农科为例,学校打破学科和资源壁垒,建立起贯通育种、栽培、农机乃至食品加工的全产业链学科群。”中国工程院院士、该校教授张洪程感触颇深。近年来,他积极推动传统农业与北斗导航、信息控制等技术深度融合,探索稻麦无人化栽培技术,不仅为传统作物栽培学科找到了发展新空间,也带动了其他学科集聚突进。
“积极布局新兴交叉学科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扬州大学校长丁建宁认为,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单一学科越发难以解决复杂的科学问题。多学科交叉汇聚与多技术跨界融合将成为常态,并不断催生新学科前沿、新科技领域和新创新形态。
2023年4月,丁建宁牵头成立的扬州大学扬州碳中和技术创新研究中心正式揭牌。学校前瞻性布局新能源及新型储能材料等交叉领域前沿科技。目前,团队已授权专利近200件,涵盖光伏、储能、氢能等相关领域,实现了从材料到器件再到装备的产业链纵向专利布局,多结构组成的成果更代表着团队兼顾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产学研成果转化突破。
2023年6月,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扬州大学)正式揭牌。这是扬州大学联合江苏省农科院等单位,聚力开展种业“卡脖子”问题攻关的重要平台。以此为核心,校政企正集结最强力量,密集打造世界级“种业硅谷”,未来十年,预计将引进500支创新创业团队,孵化1000项科技成果,形成千亿级产业高地。
截至目前,扬州大学农科及相关学科成果累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7项,实现了从“农田到餐桌”全产业链覆盖。
(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张运)
来源:《光明日报》 2024年01月22日 第08版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