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江苏高校继续教育是如何服务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
问:江苏高校继续教育是如何服务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
答:《教育部关于推进新时代普通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高校继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江苏高校继续教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公益服务、规范办学、深化教改、提质创优”办学方针,逐步建立了多主体、广覆盖、全类别的高校继续教育办学格局。全省共129所高校开展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教育。2021年举办学历继续教育的高校有118所,在籍生127.7万人,招生40.2万人,毕业生31.20万人;非学历教育培训总规模为397.35万人次。
近年来,我们系统集成全省高校优质资源,创新教育服务模式,营造非学历教育新生态,高校继续教育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持续开展“助力乡村振兴,千门优课下乡”大型公益教育行动。2021年3月,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省教育厅策划并组织实施了“助力乡村振兴,千门优课下乡”大型公益教育行动。共征集到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百所高校2569门课程,经专家认定,6月首批遴选上线1031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全部免费向一线农业农村工作者和村民开放。课程内容紧贴“三农”发展,涵盖了“乡村党建”“科学种地”等十大模块,从国家惠农政策到智慧农业,从农产品加工到营销直播,从关爱留守儿童到关心生命健康,系统而全面。学习者在学习指导手册的指引下进行学习,可参加学习效果测试,获得的课程证书直接存入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现已有1万人注册学习和申领证书。此外,进一步建立完善政府主管部门和高校联动的管理、推广和应用机制,健全课程资源更新、迭代机制,探索学时认证、学习效果测试、学分累计以及课程证书申领等制度建设,一方面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互融互通探路,一方面持续为江苏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教育新动能。
二是启动江苏高校服务老年教育倍增行动计划(简称“五六七”计划)。“五”是指建设50个左右 “江苏高校银龄学习中心”,依托校本部办学资源,满足老年人一定阶段、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的知识与技能学习需求。“六”是指高校畅通60周岁及以上或退休老人学习通道,一方面依托 “银龄中心”举办非学历教育项目,一方面对符合前置学历要求的可免试入学江苏开放大学。“七”是指围绕老年人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等需求,选择70种以上适合老年人学习的非学历教育特色项目,获得的“写实性学习证书”可直接存入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日前,受省教育厅委托,江苏省高教学会高校成人教育研究委员会已认定并公布首批17个“银龄中心”,进一步促进高校发挥资源优势,提供符合老年人习惯和特点的学习支持服务,最大限度为我省实现“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打造高校服务阵地。
问:“一老一小”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省委省政府关心民生领域的重点对象。随着江苏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省教育厅在推进老年教育发展方面,有哪些举措?
答:发展老年教育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全社会各部门各行业都有责任有义务创造条件,组织开展老年教育活动,充分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学习需求,积极营造关爱老年人的环境氛围。
发展老年教育,教育部门责无旁贷。“十三五”期间,我省出台了两个比较重要的文件:一是教育厅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教育的实施意见》,把老年教育作为社区教育的重点任务加以明确;二是编制《加快发展老年教育行动计划》,这两个文件为教育系统实施老年教育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6月,省教育厅印发了《江苏省“十四五”社区教育发展规划》,这个《规划》的亮点之一就是强化了开展老年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明确了老年教育的目标和任务,《规划》为教育系统组织实施老年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下一阶段,省教育厅及全省教育系统将着力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发挥好老年大学骨干作用,加快推进市县老年大学建设。“十四五”的目标是:每个设区市至少有4所老年大学,每个县(市)至少有1所老年大学。采取措施扩大各级老年大学办学规模,同时鼓励各级老年大学通过增设分校、教学点,向基层乡镇、社区延伸,努力提高老年大学覆盖面。
二是实施“老年人就近学习”计划。依托现有的各类社区教育机构、社区教育资源,服务老年人学习需求。省教育厅及各级教育部门将每年投入专项资金,鼓励基层社区教育机构大力开展适合老龄群体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教育活动,方便并吸引老年人在家门口参与学习,努力提升老年人学习活动的参与率。到2025年,70%以上乡镇(街道)建有老年学校,50%以上村(社区)建有老年学习点。
三是充分挖掘调动学校尤其是高校资源,服务老年教育。利用好各级各类学校资源,特别是高校学科专业、师资人才等优势,积极主动服务老年教育。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挂牌成立老年大学或者成立以老年人为主体的学习组织;鼓励高校积极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特色品牌和老年教育资源库建设;通过结对共建等方式,鼓励高校老年教育资源进入社区,服务好城乡社区老龄人群。
四是 发展在线老年教育。2020年省教育厅建成并开通了“江苏老年教育”网上平台,为老年人量身定制数千个视频资料,目前有20多万老年朋友在线参与。省教育厅将每年投入专项资金,加强老年学习平台和老年学习资源库建设并免费开放共享。通过上述四个方面下功夫,我们相信老年教育资源短缺问题将会逐步化解。
问:江苏开放大学如何更好地服务终身教育事业?
答:江苏开放大学建设十年以来,始终围绕“大学、体系、平台”三要素整体推进,不断强化体系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
一是学校聚焦服务江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和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已成为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平台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支撑。作为以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为主体的新型本科高等学校,学校已建有涵盖工、文、农、法、管理、教育、艺术7个学科门类,设有34个本科和17个专科专业,与73所市县开放大学共同构建了覆盖全省城乡的办学系统,目前开放教育在校生16.3万人,建校至今,已为江苏大地培养了100多万名本专科人才。
学校通过地方村社两委干部的学历提升行动、“教育拥军”项目、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从业人员学历和素能提升项目……塑造了从平凡中育非凡的新型大学形象。
二是学校创新发展社区教育、老年教育,承担全省社区教育领军责任。在社区教育纵向五级体系的基础上,横向建设布局了59家“学习苑”、7家“养教联动基地”、55家“学习体验基地”、101个“名师工作室”、24个“游学基地”等一批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的项目化基地,从而形成纵横交错的蛛网式社区教育网络体系。江苏的社区教育体系建设,从完整走向完善。
依托“江苏学习在线”,搭建起终身学习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全省网上在线联盟达80家;“江苏学习在线”注册人数达到174万。形成了五大类、二十三个子类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和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态势,资源总数达到5万多个;江苏开放大学和江苏广电总台合作制作播出的“开放大学 我的大学”电视专栏,已经成为学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载体。
三是江苏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建设,搭建起了服务终身教育的立交桥,全面推动服务体系建设。目前,江苏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合作联盟已有214家。江苏终身教育学分银行主动参与长三角地区学分银行建设,承担长三角地区开放教育学分银行的协同建设任务,组织和参与完成了8个共有专业的学习成果认定标准体系,实现“上海工匠学院培训课程”和“江苏千门优课”在上海和江苏两地的互存互认。
江苏开放大学充分利用整体联动效应,为提高学习者和全体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努力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三大光荣使命,在开放大学领域已居全国前列,彰显了体系优势和系统能量。
案例1:江苏开放大学联动扬州开放大学深入扬州邗江方巷镇沿湖村,实施“渔乐渔学”游学项目实施和新渔民学习苑建设,充分利用学校专业特色与人才优势助推乡村振兴。使一个落后、单一产业的小渔村,转型发展成为特色鲜明、美丽富裕的社会主义新渔村。目前,沿湖村已实现旅游收入约3680万元,带动就业1267人。
案例2:2015年,当时88岁的张焕国老人顺利通过了江苏开放大学文化产业管理(诗词赏析方向)专业的毕业答辩,成为全国首批老年学历教育本科的毕业生,也成为年龄最大的学士学位获得者。2016年,他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十大全民终身学习“事迹特别感人的百姓学习之星”。
下一阶段,江苏开放大学将不断创新,扎根江苏大地,以新举措继续服务教育公平,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围绕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持续量身定制、因地制宜开展面向乡村干部、学历培训项目、“教育拥军”、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从业人员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利用整体联动的优势,进一步创新模式与机制;充分整合各类优质资源,服务好学习者。进一步完善学分银行合作联盟和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与转换;依托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管理中心实体,逐步辐射延伸设立实体分中心和网点。不断提升学习成果存储量,建立健全个人终身学习档案。进一步创新学习成果大数据应用,深化学习成果在多种场景下的协同创新,提供更便捷的在线服务。未来,江苏开放大学要书写的角色和形态,是教学方式变革的探索者、继续教育服务的提供者、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推动者和教育公平的促进者。
来源:高教处、语继处、江苏开放大学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