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策划整理
编者按: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长与蜕变。(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济南市章丘区曹范学区学校教师 邢介进
近些年,我在诸多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上百篇文章,就有老师想让我带着他们一起行走,还有老师问我写作方法的问题。我还真有点诚惶诚恐,一来我读书多而不精,杂而不纯,又非专家大咖,信口开河之下恐误了老师们的专业发展。
更重要的是,我认为写作纯是个人化行为,每个人写作的路数不同,兴趣不一,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就没有必要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套方法为之,至少我没有这么大的本事。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年来,我在一直不断地读书、思考、写作。在输入与输出之间有了些许的经历,也总结了些许经验,拿出这些来是可以与大家一起分享的。
我参加工作后,接触到第一本关于写作的书就叫做《写作》,是1987年12月从学校教导处王主任那里讨得的。封皮上还印着中学教师《专业合格证书》语文教材,主编是谈彦廷。
可能是对写作有点怵头,恨不得立马提升写作能力的缘故吧,得到它,如获至宝。也算是机缘巧合,得到这样一本理论专著,它没有插图,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就这么突兀而言简意赅地介绍写作概要和常用问题的写作。每一章节都是先讲理论,再是思考和练习,最后是文选。就这样的理论——实践——例证娓娓而谈,要言不烦。
我仔细阅读着它每一章节的内容,不时勾引起了我肚子里的“馋虫”,我翻来覆去地读着,一遍又一遍。居然把封皮都翻掉了,我只好用硬纸考勤表给它做个封皮,就是如今的样子。
一晃都快40年了,它始终陪伴着我。其间,也搬过几次家,许多书不见了踪影,唯独它一直都在我触手可及的地方,时不时拿出来翻翻,摩挲一番。
它对我最大的影响,莫过于先对文章进行构思谋局成篇。正如陆机在《文赋》中所言,构思之始,“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言:“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以至于以后我在写作时,每每题目落地,脑海里都会浮现我曾经在《写作》哪一页读过,那里是怎样论述的。这样的烙印始终挥之不去。
其次,是标题的拟定。标题,也叫题目。标是树梢,题是额头,目是眼睛。标题,居于文章之上,标题拟得好,不仅能够传达给读者有关文章的基本信息,而且能够先声夺人。而小标题的拟定,则便于组织材料、吸引读者、帮助读者概括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理解和加深印象的效率。这些在自己的写作中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例如,在《三“点”齐发 助力“智简”课堂》一文中,我所拟三个小标题:点燃——智慧点燃智慧;点拨——四两巧拨千斤;点化——点石终已成金。这样的标题拟定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它是一本32开的小书,1987年出版的,纸很轻,并且书中用纸还不一样,有的白而韧,有的黄而糙。
这些年来,我也曾留意去寻找一本更好的关于写作的书籍,也许是见识有限,也许是先入为主,目前还没有发现哪本像《写作》这样深入浅出的专业书籍步入我的法眼。
三十年多前,它带我走上写作路,让我看到写作使人明智、提高思维能力、增强自我认知、改善沟通技巧、减轻压力等。今天,由我与大家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