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青少年的阅读资源更加丰富,阅读方式更加多元,但阅读的时间却在减少。
【阅读伴成长·作家谈】
编者按: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青少年的阅读资源更加丰富,阅读方式更加多元,但阅读的时间却在减少。
“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我们特别邀请5位作家聚焦“读书与成长”,一起聊聊他们的读书故事和对新时代青少年如何读书的思考,共同感受文字和阅读的力量。
青年诗人、作家戴潍娜近年来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深厚的文学造诣在文坛崭露头角。她坚信,好的阅读犹如一把开启高维度的钥匙,会为我们的生命打开新的天地。
青年诗人、作家戴潍娜
阅读是最好的“营养大餐”
“写诗,对于我就是一场灵魂体操。当然,要像一个思想运动员一样玩体操竞技,离不开定期补充营养。阅读就是最好的‘营养大餐’。”戴潍娜引用法国谚语“人如其食”,强调阅读选择对人格塑造的影响。
在戴潍娜看来,阅读习惯如同饮食习惯,究竟是习惯于吃垃圾食品还是法式大餐,我们的身体会记住,会在饥饿的时候发出渴望的讯号。
她说:“阅读就是一位强烈而隐秘的塑造人,在塑造未来的过程,同时也注解了过去。好的阅读,像一把通向高维度的钥匙,会将我们的生命一下子打开。”
回忆起牛津留学时光,戴潍娜想起骑自行车路过的牛津宽街那间始建于1879年的Black well书店。“门口的黑白海报赫然入目,上面写着:这个城里的书屋数量超越了夜店。”她说,因为在牛津,书籍比跳舞更能让年轻男女擦出火花。
戴潍娜的最新著作《学坏》是一本书评集,她从鲍勃·迪伦、普希金、乔伊斯、波伏瓦、泰戈尔等那些熠熠生辉的作家出发,揭开他们文字中迷人的冲突,展开他们作品中的秘密指向,让经典的光,融化读者内心的冰封大海。
诗歌是人类精神层面的深度链接
中外经典诗词是青少年的必修课,美好的意象、诗句陶冶了我们的灵魂。十几岁时,戴潍娜就开始了诗歌创作。
“我非常幸运在青春期遇到诗歌这个隐秘的朋友。”她回忆道,中学时她常常把自己的房门锁起来,在里面偷偷写诗。如今,诗歌之于戴潍娜,已从“隐秘的朋友”渐渐变成了“不离不弃的炽热情人”。
她认为,人永远是需要深层链接的物种,而世间没有什么能比诗歌语言更容易达成灵魂的链接——不是简单的数据层面的链接,而是深度的精神层面的链接。
“诗歌是灵魂的语言,是有关人类终极秘密的语言。”戴潍娜说,古往今来的大诗人、大哲人都是站在最初始的地方以及全人类的高度,去思索困扰一代又一代人的终极问题。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戴潍娜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诗人辛波斯卡的诗歌《三个最奇怪的词》为例,阐释了诗歌语言的独特性。
三个最奇怪的词
作者:辛波斯卡
当我说“未来”这个词,
第一音方出即成过去。
当我说“寂静”这个词,
我打破了它。
当我说“无”这个词,
我在无中生有。
戴潍娜认为,这些“奇怪的词”背后是一种陌生化的思维方式,通过更新语言,去更新思维。这首诗就像元胞自动机一样,当规定了一个极其简单的规则之后,最终生成一个无法描述的宇宙,如同葡萄牙诗人佩索阿的句子“我的心略大于整个宇宙”。
这种携带超高思想能量的诗句让戴潍娜着迷,她非常怀疑人工智能可以写出这样能量等级的诗。
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诗人
年轻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诗人——跟天地万物、跟自然保有非常纯净的情感和直觉上的连接。但与此同时,青春期也是危机四伏的时刻,因为你正在迅速成长。
“有的人是拿笔在写诗,更多人是在用他们的行动写诗,用他们的人生写诗。”戴潍娜说,在东西方文明里,诗歌都是超越文体的存在,一阵风、一个眼神、亲密关系里面的一个动作,都可以是诗。
在戴潍娜看来,诗歌以隐秘的方式存在于普通人的生活中:“只要在生活里感受过诗意,哪怕只是一瞬,诗歌的种子都已经埋下,以微妙却惊人的方式影响着一个人的历史。”
(光明网记者邱晓琴)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