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编者按: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长与蜕变。(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淄博市沂源县第五实验小学副校长 王焕涛
从一所农村学校的校长到城乡接合部学校副校长,一路走来,在繁杂且充满挑战的工作中,我时常思索,究竟怎样的教育理念与方法,才能真正为乡村孩子们铺就一条充满希望的成长之路。而汤勇的《致教育》,恰如一束光,穿透重重迷雾,为我在教育的漫漫长途中指引方向。
初读《致教育》,便被汤勇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与深刻见解所打动。他以生动质朴的语言,将教育的重要性及改革的迫切性娓娓道来,为我勾勒出一幅理想教育的宏伟蓝图,让我对乡村教育工作有了更为清晰且深刻的认知。
书中对教师职业的重新定义,令我感触颇深。汤勇提出教师的幸福并非源于物质的充裕,而是源自内心对教育之美的深切体悟。他强调阅读是成就教育美好的关键路径,鼓励教师通过阅读为心灵“松绑”,从而在教育之路上稳健前行。回想在农村学校,教师们日常工作繁重,不仅要承担教学任务,还需应对诸多杂务,在忙碌中极易迷失方向,忘却教育的初心。《致教育》让我意识到,应积极为教师们创造阅读条件,组织读书分享会等活动,引导他们在阅读中汲取力量,重寻教育的幸福密码。唯有教师自身感受到教育的美好,才能将这份热情传递给乡村的孩子们。
“教育需要爱”,这一观点在乡村教育场景中显得尤为重要。汤勇指出,尊重是教育的基石,而爱是尊重的源头。在农村,许多孩子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成为留守儿童,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尤其渴望关爱与关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着更为重大的责任,要将爱毫无保留地播撒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我曾见过一些孩子,因家庭环境的影响,性格内向、自卑。然而,当老师们给予他们耐心的陪伴、鼓励的话语以及温暖的关怀后,他们逐渐变得开朗自信,学习成绩也有了显著提升。这让我坚信,只要我们怀揣爱心,乡村的孩子们同样能在爱的滋养下茁壮成长。
校园文化建设亦是《致教育》探讨的重要内容。汤勇强调,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所在,对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农村学校,我们不能盲目模仿城市学校,搞不切实际的“拿来主义”,如在校园里堆砌名人雕塑、照搬经典名言,却忽略了挖掘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我们应立足农村本土,充分发掘区域文化。比如,我们农村有着丰富的农耕文化,完全可以将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农耕体验课程、举办农耕文化展览等,让孩子们了解家乡文化,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可以组织师生共同设计校园文化墙,创作体现学校特色的文化故事,让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事,让孩子们在充满归属感的文化氛围中成长。
对于当前教育界热议的课改话题,汤勇在书中的见解也为我提供了新的思路。他提出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关键在于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农村学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我们应积极引导教师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同时,鼓励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例如,在科学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农村常见的自然现象开展探究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致教育》于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我教育工作中的良师益友。它让我重新审视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深知作为乡村教育工作者责任之重。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秉持书中的理念,不忘初心,努力践行,让教育回归本质,为乡村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为乡村孩子们照亮前行的道路,让他们在希望的田野上绽放出绚烂的光彩。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