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省教育厅召开全省普通高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回顾总结疫情防控以来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分析研判当前的就业形势,积极推进我省高校2020届毕业生就...
日前,省教育厅召开全省普通高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回顾总结疫情防控以来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分析研判当前的就业形势,积极推进我省高校2020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具体传递了哪些信息?一起来看——
就业服务不间断
自2月5日起,省教育厅联合省市人社部门、省妇联等单位通过“91job智慧就业平台”举办江苏省2020届高校毕业生春季网络招聘会、江苏省2020年女大学毕业生网络招聘会等多场大型网络招聘会,同时引导全省高校大力举办网络招聘活动。
截至3月23日,全省共举办网络招聘会190场,参会用人单位8137家,提供岗位需求38.9万个,参会学生6万人,投递简历累计85.5万份,初选通过简历累计22.3万份。
河海大学、南京工业大学、苏州科技大学根据专业类别有针对性组织了多场专场网络招聘会。一个月之内完成毕业生就业协议网上签约功能加载和人员培训工作,引导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进行网上签约。东南大学作为首批试点高校,已累计在线签约4047人。
主推线上就业创业指导,整合“91job智慧就业平台”的就业创业指导网课资源,重点打造一批生涯规划、就业能力提升、创新创业等线上精品课程。扬州大学在疫情期间对就业困难的学生开展线上就业指导、就业信息推送,从经济资助、心理支持、情感关怀、就业指导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关爱帮扶。
就业形势要把握
2020届江苏高校毕业生达58.4万人。受经济下行压力和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影响,社会用人需求不确定性增大,地区、行业、专业、学历层次间的就业不平衡加剧,就业形势更加复杂多变。
就业工作要做好
当前,正值高校毕业生求职签约的重要阶段,是做好今年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关键时期。下一阶段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战线将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第一,压实工作责任
及时掌握毕业生求职心态和就业进展,帮助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引导毕业生以积极的心态、正确的择业观对待就业;重点跟踪本地区经济形势、就业形势,对每年招收毕业生人数较多的重点企业进行跟踪调研,及时发现、重点关注毕业生就业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
第二,抓好网络招聘
继续大力举办网络招聘活动,充分利用“24365校园招聘服务”平台和“91job智慧就业平台”的招聘资源,疫情期间至少为本校毕业生举办一场综合性网上招聘会,并有针对性地组织专场招聘会。全面实施就业协议“网上签约”工作。
疫情结束后,抓紧组织分层次、分类别、分行业的校园招聘,积极举办区域性、行业性联合招聘活动。
第三,拓宽就业渠道
继续贯彻落实国家战略,引导学生服务国家和我省重点区域、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配合有关部门继续组织实施好“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及“苏北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引导毕业生参军入伍,确保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的优惠政策落实落细;支持毕业生充分利用新就业形态、灵活多样方式实现多元就业;鼓励引导毕业生自主创业,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加强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进行网上培训和指导,开展动态跟踪、指导和支持。
大力实施“苏企优才”大学生成长圆梦行动,广泛建立企业实习基地,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贯彻落实好国家研究生扩招、专转本扩招等政策,增加毕业生升学深造机会。
第四,加强支持帮扶
针对当前就业形势和疫情影响,开通就业心理咨询,疏导毕业生的就业焦虑情绪,缓解就业心理压力。
切实加强对重点人群尤其是就业困难群体、经济困难群体、疫情严重地区生源、确诊病例及亲属确诊的学生、原先就列入心理问题重点关注的群体等,进行重点关注,健全应急预案,做好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要专门制定针对湖北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帮扶措施。
持续做好跟踪服务,及时为已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办理就业手续。对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可按规定将户口、档案在学校保留两年,并为落实单位的毕业生按应届毕业生身份及时办理就业手续。
第五,做好统计监测
我省将建立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监测制度,预计从全省选取20所高校开展布点监测工作,省教育厅将进一步加强就业信息反馈及核查工作,建立定期通报机制、约谈问责机制、考核考评机制。
第六,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今年,我省将开展全省优秀毕业生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对全省毕业生中基层就业、创新创业、参军入伍的优秀典型进行宣传表彰。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