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评价机制不管是对大学、对科研院所、对企业、对人才都应该是贡献导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熊璋。图/受访者供图
解读“十五五”规划建议系列专栏
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闭幕后,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正式发布。即将启幕的“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意义重大、使命非凡,《建议》则已为这未来五年发展绘就蓝图,其中既有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远景,更有关系每个人的民生大小事。新京报评论部推出“解读‘十五五’规划建议”专栏,陆续刊发系列文章,敬请关注。
日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五五”规划建议)正式公布,为教育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新京报记者注意到,“十五五”规划建议全文提及“教育”28次、“人才”27次、“科技”46次,并首次提出要“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
为何此时提出“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推进路上要打通哪些堵点?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京报记者专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熊璋。
以贡献为导向改革评价机制,落实科学的人才观
新京报:相比“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深化教育科技合作”,“十五五”规划建议首次明确提出“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如何看这一表述的变化?为何此时提出?
熊璋:这不仅仅是字面的变化,它里面有三种逻辑:教育是科技的基础,是人才的基础。科技是发展的前沿的关键,而人才是科技发展的根本。
“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是二十大提出来的,现在把它变成“十五五”的规划成为国家战略,是国家应对全球竞争的需要。当前的国际竞争格局发生了变化,实际上是科技的竞争,随着面临的国际形势越来越严峻,加上越来越快的科技发展,对教育、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是国家竞争力的需要,不能单独说需要科技发展,需要教育发展,需要人才发展,必须把这三个方面结合起来看。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这三方面必须一体推进。
新京报:如何“三位一体”推进?
熊璋: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推进的路径上,要有国家级的协调机制,在统筹政策和资源方面,预计国家会出台相关的政策,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一体的发展模式。
我们一直在强调,要打破原有的评价体系,特别是学校里“做学问”的体系,如“帽子”的评价需要看成果等指标,要把教育科技人才过去的脱节变成一体。它是一种新的运行机制,这个机制才能够保证中国成为科技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
新京报:“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建立健全一体推进的协调机制,强化规划衔接、政策协同、资源统筹、评价联动,促进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教育中心、科学中心、人才中心。“一体推进”中需要打通哪些痛点和堵点?
熊璋: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教育中心、科学中心、人才中心,表面上说的是三个中心,但是从中国的推进来说,就是强调“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
我认为首先要打破体制机制上的壁垒。各个部门间权责分割、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容易出现各自为政。我认为未来中央会有一个超越部委的机构或者机制,高层出台协同的引领性的文件。
其次是要在资源分配上,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经费、场地、设备等资源过去是由相对独立的一些机关分配下来的,如教育、科技、工业、国家自然基金委等,未来应该把资源分配协同打开。
比如有些学校的实验中心或者人工智能科技体验中心,只是学校内部使用,其他时间并没有提供给社会服务,资源使用效率不高。可以在一个区域内建设一个人工智能科技体验中心,然后开放给所有的中小学生和社会人员,大家都可以预约去体验、接受教育。我觉得未来一定要有比较好的共享开放机制,可以促进资源的使用效率。但是如何把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这些中心都纳入协同机制,将资源分配变成资源共享,这是需要继续推进的改革。不能够把院墙修起来,把自己挡在社会以外,关起门来办事。
我们注意到,像DeepSeek、宇树机器人、大疆无人机、黑神话悟空、哪吒等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科技发展,大多来自于民企。这就更加需要我们在资源分配和政策扶持上有一定的倾斜,去充分照顾这样的企业。这样才能够让科技人才成长能够跟上,教育必须为这样的企业服务。
第三,要以贡献为导向改革评价机制,落实科学的人才观。现在教育口的大学重论文重学历,有些人当了正教授以后就基本不干活了,没有动力了、躺平了。科技有时候太过于重视成果的数量,而对成果的质量,特别是真正在全世界能够站到最前沿高地的高质量高水平的成果,扶持力度不够。对人才的评价过于重视各种各样的资历和头衔,而这些并不代表他的贡献。像DeepSeek、宇树机器人、大疆、华为等,他们为国家做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他们(的员工)不一定有高学历、不一定有职称。所以我们要有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简单来说,人才评价机制不管是对大学、对科研院所、对企业、对人才都应该是贡献导向。
最后,要有双向、多向的人才流动机制。当前高校和企业的人才流动确实会存在一些难题,存在“旋转门”。高校、科研院所集聚了大量的受过高等教育(博士学位教育)的人才,可是在企业,这样的人才相对少。如果企业变成了创新主体,应该有更多的高校人才到企业去。可能有少数大学的老师流转到了企业,但是,要想从企业流转到大学就比较难了。
现在我们的大学过多的是闭门造车,很多的研究过于空洞,没有真正瞄准国民经济主战场最紧迫的需求。如果大学跟企业相互之间不流动、相互之间分割,那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发展就落实不了。所以未来一定要有双向、多向的人才流动机制,才能够解决打造全球影响力教育中心、科学中心、人才中心的问题。
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对基础教育阶段的老师挑战比较大
新京报:当前,教育部要求北京等地中小学在今年秋季学期推动AI通识课进校园,这是不是在落实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举措?
熊璋:这个算是。人工智能是最近几年和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国家竞争力的一个核心表现。世界各国在竞争人工智能高地,其中领头的就是中国和美国。中国和美国之间的竞争很激烈。原因很简单,可以明确地看到,人工智能未来是国家的竞争力,是未来国家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是未来国家安全的保障,是未来国家社会和谐安定的保障。
从启蒙阶段就要让小朋友学会和人工智能打交道。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甚至一辈子。因为人工智能是未来社会不可分割的一分子,在和人工智能打交道的时候,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必备的品格,关键的能力。要学会和人工智能相互赋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人工智能为我服务,我为人工智能服务。所以,中国的人工智能教育就变成了国家战略。
新京报:今年秋季学期起,北京中小学要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据我们调查了解,依然有部分学校在开设课程上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等困难。你怎么看人工智能通识课师资短缺问题?
熊璋:其实各个学校首先要关注的是人工智能育人和人工智能教育,它是一个教育的全过程全场景的育人服务,而不仅仅是一门课程。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是比较局部的。所以,一个学校开了一门课也不表示它人工智能教育就做得好,一个学校还没有开人工智能课,也不表示人工智能教育做得不好。因为所有的课程都可以和人工智能交叉,都可以和人工智能融合。
人工智能通识课的开设对中小学基础教育的老师挑战比较大,这是客观的全世界的现实。不仅在中国师资短缺,美国也一样,全世界都是一样的。今年七月份的时候,教育部出台文件要对全体的老师培训,特别重视中西部老师的培训。我相信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老师会有很大的成长。这一定有一个过程,因为人工智能教育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
高校要“开门办学”、要瞄准未来的人才需求培养人才
新京报:目前高校不断根据科技发展形势关停一些学院和专业,并开设新专业或学院,如人工智能学院等,新研发机构等等,高校该如何落实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
熊璋:最热门的就是人工智能。这其实是一个市场导向。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人工智能是竞争力,未来所有人都会和人工智能打交道,人工智能教育又变成一个核心的关键的教育内容。因此未来对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是很大的,各个学校关注人工智能也是对的。这也是一种市场的调节,原来的专业招不上来人,人工智能专业招生名额不够用。
高校落实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第一,要瞄准未来的人才需求培养人才。高校一定要和市场、企业、社会衔接起来。
第二,高校应把“科研服务教学、教学服务科研、教学科研一起服务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追求。要把最新的科研成果放到教学里面去,教学里要用到最新的科研成果,把教学和科研相互打通,培养的学生才会知道最前沿的科技,才会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第三,应该打破关门办学的机制,打破高校的院墙壁垒,推动高校和高校之间、高校和企业之间深度交流合作,推动人才的跨学科、跨领域、复合型的培养模式。高校要“开门办学”,走入企业、把企业的专家引到大学。这才是未来的三位一体发展中,大学应该发挥的作用。
新京报:“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高等教育提质扩容,扩大优质本科教育招生规模。当前就业问题备受关注,高等教育扩容和本科扩招,如何平衡两者?
熊璋:我认为不仅扩招和就业要平衡,提质和扩容也要平衡。大学首先是提质,要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高水平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再去扩容。
第二个平衡就是要把扩容和就业结合起来。扩容的时候,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如果我们完全根据未来的市场需求来进行教育,那招生和就业不会有矛盾,因为招的就是未来四年以后社会需要的人才。怎么根据市场需要调整?大学要动点脑筋,要看国际发展趋势、科技发展趋势、工业发展趋势、经济发展趋势、市场发展趋势,未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需求。
大学毕业生就业有困难,根本不要怪社会,要怪大学。大学要为学生和社会之间搭建桥梁,把学生送到社会最需要的场景去、送到企业去,进行实践教学。要解决就业的问题,我认为不在于是不是扩招,而在于教育应该怎么办。如果提前就把学生和社会对接起来,提前让学生跟企业产生一些关联,那就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职业院校要瞄准社会市场需求、瞄准未来发展
新京报:“十五五”规划建议还提出,提升职业学校办学能力,建设特色鲜明高职院校。职业学校未来升本科是否会持续增多?职业学校和高职院校如何提升办学能力和特色?
熊璋:过去中国很多年的文化形成了一种认知,好像考不上好的高中就去考职高,考不上好的大学就去考职校。我认为这个是不对的,职业学校的培养和高等教育的培养,没有谁高谁低的问题,就是不同市场需求的问题。
职业学校越来越多、品质越来越高、学生越来越多,我认为这是科学的、是对的。它就是一种不同的就业区隔,培养目标的区隔。我们不要认为职校的学生就比高校的学生差,也不要认为高中生就比职业高中的学生好。这种认知上的扭转是中国的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们国家的发展当然需要科学家,但我们同样需要更多数量的工程师。
所以发展职业院校我认为是对的。那职业院校怎么样有自己的特色?我觉得,职业院校一定要瞄准社会市场的需求,一定要和市场打通。如果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获得进入某一个行业任职的资格证书、职业技能证书,那比学历证书还重要。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科技教育人才的一种一体化发展。
职业学校寻求特色发展还要瞄准一个学科方向、瞄准未来的需求,比如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康养健康医疗这些领域,瞄准未来社会需求大的东西。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1-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