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学院学子段嘉芸:在传承与创新中“拼”出非遗新图景

:2025年09月26日 新京报
分享到:

是这些文物磨平了我的性子,让我学会了耐心与敬畏。

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让沉睡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北京城市学院文化遗产学部2023级漆艺专业研究生段嘉芸,正用自己的方式给出答案。从古文物修复到如今利用3D打印技术、大漆工艺创作艺术作品,在她看来,这不仅是学术探索,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非遗传承之旅。

“漆”路坎坷仍坚守热爱

目前,研三的段嘉芸正在潜心完成以“龙生九子”文化形象为主题的毕业设计,融合传统髹漆技艺与3D打印技术,打造一套兼具文化内涵与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段嘉芸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源于家庭的熏陶。她的父亲从事艺术品运营工作,从小耳濡目染,她对“龙生九子”的形象记忆深刻,也成为她如今毕业设计的核心灵感来源。

2025年5月,在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现场,段嘉芸(左)和导师、校长交流。 受访者供图

“我希望通过现代设计语言,让这些古老的文化符号重新走进年轻人的生活。”段嘉芸说。她选择以数字非遗为研究方向,正是希望借助科技手段,降低传统工艺的门槛,让大漆这一“中国古代的奢侈品”被更多人了解、接受并喜爱。

大漆,这一拥有约八千年历史的中华传统技艺,曾随唐代文化交流传入日本,并在海外广受推崇。段嘉芸坦言,正是这种“文化反哺”的现象,激发了她深入研究大漆的决心:“一提到漆艺,很多人首先想到日本,但我想让更多人知道,这是源自中国的瑰宝。”

然而,追梦之路并非坦途。大漆中含有的漆酚极易引发过敏反应,对初学者而言,是一场身体与意志的双重考验。研一刚入学一个月,段嘉芸便遭遇了严峻挑战——双手红肿、起泡、溃烂,甚至深夜就医打针吃药。“漆酚会挥发,当浓度超过身体负荷后会产生过敏反应”,她回忆道。

最严重时,她全身起疹,手臂溃烂。“但从未想过放弃。”段嘉芸笑着说,“爸妈一直支持我,说既然热爱,就要坚持下去。”她甚至“调侃”自己已“免疫”:“过敏三次左右就会好一些,现在已经习惯了。”

在导师、中国首位漆艺博士陈秋荣教授的指导下,她还尝试了福建民间用白芨粉敷治过敏的“土方法”,没想到真有效,“靠这个‘土方子’活过来了”。经受住了过敏的考验,段嘉芸对专业也愈发坚定。

段嘉芸(左)和小伙伴共同做手工竹编。 受访者供图

在文物修复中读懂历史的温度

段嘉芸的非遗之路,不仅限于创作,更深入到文物修复的“一线”。研一寒假过后,她参与了太原M6墓出土漆盘的保护修复项目,这是她首次亲手接触古代漆器。“导师直接让我上手,我既兴奋又紧张,看了半天都不敢动。”她回忆道。

这次经历也让她亲历了古籍中记载的大漆技法,深刻体会到中国传统漆艺的精髓。此后,她又通过导师推荐参与了首都博物馆明赵谅墓漆棺修复项目,在恒温恒湿的“文物ICU”中,身穿全套防护服,如同“医生”般细致工作。“不能带一点菌”,她严肃地说。

段嘉芸(左)参与文物修护。 受访者供图

面对碎裂严重、漆皮附着泥土与植物根系的残片,清理与拼接成为最大难题。“有时候一个上午都找不到一片,特别沮丧。”但每当拼出一块,成就感便油然而生。她笑称自己是“玩拼图的废物”,但在修复漆盘时,却能一坐就是一整天,“是这些文物磨平了我的性子,让我学会了耐心与敬畏。”这段经历,也让她对文博事业的热爱愈发深厚。

段嘉芸深知,非遗传承不能仅靠情怀。大漆工艺耗时极长,制作一个漆盘往往需半年以上的时间,成本高昂。为了支撑学业与创作,她靠奖学金和售卖手作工艺品自力更生,极少向家里伸手。

作为科创小组组长,她带领团队创作的《构皮纸胎漆器灯具创作》系列作品,在2025年“工美杯”大赛中荣获优秀奖,这是她眼中“含金量最足”的奖项。作品融合竹编、漂流漆、书法等多种传统技艺,灯光透过漆层,流光溢彩。

“我们都是女孩,喜欢亮闪闪的东西,所以第一时间就想做灯。”段嘉芸回忆。起初团队曾考虑使用现成模具,但最终决定坚持创新,选择手工竹编。“半年才学会,三个人抱着60cm的灯框一起编。”她笑着说,“谈不上麻烦,就是在干中学。”

谈及未来,段嘉芸计划通过数字非遗宣传、运营媒体账号,推广传统工艺。受父亲的影响,她也希望未来能举办小型展览,通过实物作品传播设计理念,为更多人提供创作灵感。“大漆不该只是博物馆里的展品,它应该走进生活,走向世界。”

[我要纠错]
[编辑:宋聪乔 &发表于江苏]
关键词: 非遗传承人 大漆工艺 现代设计 3D打印 非遗创新创业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点个赞
0
踩一脚
0

您在阅读:北京城市学院学子段嘉芸:在传承与创新中“拼”出非遗新图景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
  • 阿里云上云钜惠,云产品享最低成本,有需要联系,
  • 卡尔蔡司镜片优惠店,镜片价格低
  • 苹果原装手机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