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名产业一线科技人才组成的宣讲团,将走进20余所高校,讲述科研报国初心,激发青年使命担当。
我国创新药是如何强势崛起的?什么是半导体人的浪漫?航天人要秉承什么精神?9月25日,在清华大学蒙民伟音乐厅,在由北京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主办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走进高校系列宣讲专场上,来自集成电路领域、生物医药领域和航空航天领域的三位一线科技人才带来答案。
9月中旬至10月中旬,36名产业一线科技人才组成的宣讲团,将走进20余所高校,讲述科研报国初心,激发青年使命担当。
回顾创新药发展,讲述半导体人的情怀
现场,北京艺妙神州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CEO何霆,北京北方华创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兼CEO董博宇以及航天科技集团设计师贾阳分别带来《把CAR-T从论文变成救命针》《争做半导体设备国产化道路上的开拓者》《浪漫的祝融》为主题的讲座,专家们各具特色的精彩演讲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一线科技人才们各具特色的精彩演讲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图/清华大学
何霆长期从事基因细胞抗肿瘤药物自主开发工作,重点突破了CAR-T药物全流程研发和产业化核心技术,获批8项中国和1项美国新药临床批件。自研北京市首个CAR- T药物即将上市。
在宣讲中,何霆回顾了自己的求学、科研以及创业的经历,他回望中国创新药的发展,也见证了如今中国的创新药强势崛起:2024年获批创新药达92款。市场规模近2万亿,创新药占比提升至24%。医保目录中国产创新药数量首次超过进口药。对外授权交易蓬勃开展,首付款纪录已突破40亿美元,很多中国企业实现了在欧美市场的商业化布局。尤其在基因细胞治疗领域:中国临床研究数量占全球50%,治疗患者数稳居世界前二。
“这是一条从依赖进口到自主研发、从跟随仿制到全球领先的奋进之路。”何霆感慨道,全场响起掌声。他告诉同学们,创业最迷人的地方是“一场用生命兑换可能性、永无止境的‘无限游戏’。”他希望接力棒传到同学们的手中,在中国创新药的黄金时代迎接前所未有的机遇。
董博宇长期从事集成电路装备研发工作,也回顾了自己在工作中创造的一个个奇迹,以及团队“不达目标,绝不放弃”“创造精良、为国担当”的精神。
来自集成电路领域、生物医药领域和航空航天领域的三位一线科技人才带来宣讲。 图/清华大学
谈及半导体人的追求,董博宇表示是“推动产业进步,创造无限可能”,所谓半导体人的极致追求,就是做科技勇者,敢于俯视眼前千尺危楼,以国产化道路开拓者之姿夯实产业基石,成为半导体基础产品领域值得信赖的引领者。他和团队们,闯过重重验证,把“国产”刻进一流客户核心产线,让“中国造”站稳关键领域;他和团队们,优化工艺、调试部件,提产能降成本,为“中国芯”省下百万真金;他和团队们,扛住产业链安全责任,推动装备自主可控,筑牢国防信息屏障;他和团队们,凭精益和匠心,造出了让中国人自信的半导体力量!他鼓励同学们用智慧去攻克“卡脖子”的难题,让才华在实干中转化为真正的价值,在一棒接一棒的传承中构筑科技长城。
激励学生们接过前辈们的接力棒
55岁的贾阳长期从事航天器系统设计、系统验证工作,任务规划、遥操作、热控制技术等方面研究工作,以及地外天体巡视探测器的总体设计工作。著有科普书目《月球与火星车》《图说火星探测的科学》《了不起的玉兔号》《了不起的祝融号》,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一等奖等荣誉。
“看见同学们青春蓬勃,回想起我的少年与青年,那是20世纪的事情了。”贾阳从自己儿时的回忆讲起,回顾了自己和航天事业结缘的过程,以及自己在科研工作中努力克服困难的故事。“从仰望星空的少年,到托举火星车的工程师,我的脚印不过是一条纤细的轨迹……同学们即将开始新学期的学习,送给大家一句祝福:以天为案,挥洒诗篇,云霄更上九重巅。”贾阳说道。
接受采访时,贾阳表示,考虑到在清华大学做宣讲,他将演讲内容深化了一些,希望学生们能有所收获,多见识世界的广大。他建议学生们多看书,多听讲座,“看一看别人是怎么做的,我觉得应该会有点儿收获的,通过我的讲座,哪怕只有一个孩子未来的人生轨迹有了些许的改变,我觉得足矣”。
航天科技集团设计师贾阳。 图/清华大学
“何霆的宣讲内容是新质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他的科研故事就是我们面向生命、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鲜活例子。”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李鹏认为,此次宣讲搭建了一个企业和高校间的快车道,是产学研一体化道路上的新尝试,让学生看到科研的真实过程。该校国家级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高级工程师杜淑媛表示,从人才培养角度,学校一直希望把学生个人成长和国家的重大战略联系在一起,此次宣讲和学校实践不谋而合,不仅赋予了同学们热情,还激发了他们的真实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会体会到真实的贡献,未来他们才有勇气去探索更多未知的领域。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航31班学生张家瑞也被现场三位专家的宣讲所感动,他理解了科研科创的意义,就是探索未知、回馈社会。“我在专家的PPT上看到了钱学森的一句话,科学研究从来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项接力赛。我们这一代清华人在学校里接受教育,一定要锻炼出过硬的本领。等我们走入产业一线,要接过前辈们的接力棒,继续在关键技术领域发光发热,这是我们的使命,我也会去奉行这种信仰。”张家瑞说道。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