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我与地坛》,触摸生命真谛

:2025年05月23日 新京报
分享到:

4月23日,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联合新京报社发起的“我重读了一部经典”活动启动。此次活动旨在引导大学生回归经典,再次深入研读文学、哲学、历史等领域的经典作品。新京报将每月对活动投稿作品进行遴选...

初读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时,我被他宁静深邃的笔触吸引,也读懂了他藏在字里行间中对于母亲的思念。

他突遭双腿瘫痪,这是命运给他的沉重一击,使他的世界瞬间崩塌,只能在绝望边缘徘徊,整日坐在地坛发呆。地坛这座古老荒芜却充满生机的园子,成为了他心灵的避风港。而母亲的爱则如同汹涌的暗河,无声却贯穿始终。面对儿子的瘫痪,她坚强勇敢,默默守护与陪伴。不幸的是,母亲早逝,在整本书中都交叠着他对母亲的愧疚和怀念。

因为这本书,我去了地坛,看到了史铁生看过的古柏高墙和余晖夕阳,我真切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因此决定重读此书,这一次便又有了比之前更深刻的感触和体会。

当他用细腻的文字描写地坛里的小生命时,我仿佛看见他那颗在痛苦中仍保持着热爱生命的心。“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他笔下这些微小生命不因自己的残破而失去光彩,反以一种顽强的姿态存在着。这让我豁然开朗,生命本身并不因身体的残缺而失去价值,生命的意义也并非一成不变,它可以在不同的境遇下被重新诠释,我们应该在困境中向阳而生,无所畏惧。

“苦难既然把我推到了悬崖的边缘,那么就让我在这悬崖的边缘坐下来,顺便看看悬崖下的流岚雾霭,唱支歌给你听。”史铁生曾这样写到,至今我还把这句话记在我的备忘录中。在我看来,这就是史铁生的真实生活写照,如此乐观豁达的人生观必定是他在经历了漫长的痛苦挣扎和深沉思考后才得以形成的。他用文字告诉我,身体或许会有诸多残缺,生活或许会有诸多不如意,人生瞬息万变,但只要心中有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就能在这有限的生命里,做有意义的事,遇见有意思的人,焕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芒。

《我与地坛》这本书的魅力,可能就是每读一遍都会让人有新的收获。任四季不停轮转,地坛里的生命依然如初。在人生的低谷时刻,请别急着否定自己,别慌忙放弃对生命美好的追求。我应像那地坛的古柏、草木、昆虫,在风雨中顽强坚守,在时光里静静生长。我应怀揣着对生命的敬畏热爱,珍视着身边人给予我的爱,在这趟生命旅程中,走出属于自己的坚定步伐,书写属于自己的生命华章。

文/张雯灿 北京印刷学院学生

编辑 王硕

校对 赵琳

[我要纠错]
[编辑:王振袢 &发表于江苏]
关键词: 初读 史铁生 生的 我与地坛 被他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点个赞
0
踩一脚
0

您在阅读:重读《我与地坛》,触摸生命真谛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
  • 阿里云上云钜惠,云产品享最低成本,有需要联系,
  • 卡尔蔡司镜片优惠店,镜片价格低
  • 苹果原装手机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