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联合新京报社发起的“我重读了一部经典”活动启动。此次活动旨在引导大学生回归经典,再次深入研读文学、哲学、历史等领域的经典作品。新京报将每月对活动投稿作品进行遴选...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洒满了盐。”第一次读《活着》这本小说是在初一,彼时的我,被这份质朴生活化的比喻深深震撼。概念里总是优美的修辞第一次变得生猛,也第一次砸到了我的心里——我又一次被文字的力量击中。透过那如盐的月光,我好像看到了那位佝偻着身子、刚刚经历了丧子之痛的中年男子。我翻回书的封面,记住了作者的名字:余华。
这是我和余华老师的第一次交流,也是我第一次对文字背后的撰写人心生敬畏。他不像那些渺远的、神隐于时空中的泰斗,而是能触及到的,印在书的封面上的一张亲切的、本土的面孔。于是,我开始有意去阅读他的书籍。我想透过他的笔触,多体悟中国作家视角下的中国社会,多看看这个生与死交织,罪与爱同歌的世界。也是从这本书开始,生存与死亡的话题,真正开始引发我的思考与探索。
苦难之于那时的我来讲,似乎轻如鸿毛,象牙塔生长起来的人生,见识的不过是学业的压力。彼时的我难以接受福贵一生的悲剧和坎坷,他的命运堆砌了太多无助和不公:他挚爱的人相继死亡,几十年过去,徒留一人一牛,无依无靠;无数次他收拾好生活再次出发,又在光明来临时,被黑暗骤然包裹。生命的陨落和希望的掩埋在他的人生中轮番上演,发生得如此轻易,却重的我根本接不住。那时,我怀疑是小说的戏剧化让命运把苦难夸大化;现在,从各个途径面对不同时空血淋淋的现实,我才发现:原来我所读过的、怀疑过的一切都确确实实可以组成一个人真实的人生——我看到了人间疾苦,也相信了生命苦涩。
每次读《活着》,我还是忍不住为他们的悲剧落泪。为什么福贵的娘一定要抱憾而终?她都挺过了家里境遇的沧桑巨变,为什么不能得以瞑目?为什么家珍不能和福贵过上好日子?她一生贤良,不离不弃,却落得一个儿女双亡,得病而亡的结局。为什么凤霞明明遇上良人,却死于迎来孩子的那场生产?一生乖巧懂事,她却甚至连死亡的疼痛都喊不出来。为什么二喜为人踏实肯干,却要在水泥板的夹缝中不得善终?为什么苦根死于一盆难得能吃上的豆子?为什么福贵人生中挚爱的人总不能留在世上?命运为何对他如此无情?一切的一切是我的不甘与呐喊,但也随着时间慢慢积淀成了理解和叹息。理解他们的苦与难,叹息他们的伤与死。我学着明白,世界的运作不是一定要按着大团圆结局进行,我们要允许生活的艰难发生,我们无法改变这件事或那件事的到来,能做的,只是面对和接受,承担和继续走。
“咱们攒钱,买一只鸡,等鸡变成了鸭,鸭变成了鹅,鹅变成了羊,羊变成了牛,咱们就富起来了。”这是福贵的生活智慧,也是他贯穿一生的乐观和坚强。初读的不解在一遍遍地感悟下豁然——福贵朴实的观念是他身上坚韧的力量。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智慧,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勇气。“‘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余华这样写道。
他在经历了生活一次又一次的重击后站起,也许脊梁不再挺立,但佝偻着身躯也能前进。命运的裹挟没有隔绝他的勇气,苦难的拉扯也没有让他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他只是走,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曾经短暂拥有过的爱与陪伴尽全力而行,他走的不快,但走的不停。这是生命的力量,这是对命运的无声呐喊——于是,我听到了流淌着的生命之歌,震耳欲聋。
我开始理解他孑然一身却依旧活着。生命的价值在那一刻好像也可以用死亡来衡量——我不死,我要活。“值得歌颂的不是苦难,而是未在苦难中沉沦的人。”他带着所有出现过的温暖乐观地走,微笑地走,不停地走。在生长了几十年的土地上一如往日地耕作,一如往日地活着。没有波澜壮阔地反转,没有璀璨夺目地归来,只是一如既往,像他们还在时那样。他不曾放弃生命而去奔赴那群他爱的人,因为他的一生已经见证过无数次生命的流逝,他懂得生命的珍贵,他要为逝去的所有人和还在的自己而活。这是他淳朴的坚持,是平凡人的感动,是他对命运的招手和抗争。“你看,我还活着!”活着的本质就是去珍惜:珍惜生命,珍惜感受生命的力量。在艰难困苦中仍然选择继续前行。所以,朋友们,自己们,“福贵”们,无论生活如何苦涩,希望我们都能把它奏成自己的歌。放声唱,仔细听,这世界上有多少旋律?——百转千回,震耳欲聋。
文/张潇涵,北京邮电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学生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穆祥桐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