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举办渔业海洋灾害研讨会,专家交流生态文明。水生态治理团队研发技术,监测网络改善候鸟栖息地。研发布局智慧水利,解决旱涝、盐碱问题。推动水文化,开展科普讲座。支撑河湖长制,编制方案。
近日,“APEC气候变化背景下渔业海洋灾害防灾减灾研讨会”在河海大学举行。来自韩国、秘鲁、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等的专家,聚焦生态文明前沿议题展开交流探讨。以水为脉,科技为笔。从洪水预报到生态治理,河海大学的师生们正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新画卷增色生辉。
守护河湖生命健康,“科技医生”来帮忙
保证河湖“健康值在线”,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以中国工程院王超院士为领军者的河海大学水生态治理团队,已形成一个强大的科研矩阵:华祖林团队攻克新污染物迁移机制难题,在Water Research等顶刊发表论文370余篇;操家顺团队聚焦"双碳"目标,开发出污水管网提质控碳技术;朱伟团队创新淤泥处理技术,实现河湖库淤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李一平团队研发的智能预警系统守护着多个重点湖库的安全。2023年,河海大学生态文明建设与流域保护研究院获批为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我们建立了长江流域水生态监测网络,布设了200多个监测点位,每月采集水样进行分析。"博士生刘畅介绍道。去年,团队还在鄱阳湖开展湿地生态修复试验,通过植被恢复和水文调控,成功改善了候鸟栖息地环境,候鸟种群数量增加了15%。
“水环境治理不能只待在实验室,必须走到水边,才能真正了解问题。”河海大学王沛芳教授告诉记者,她带领团队跑遍了全国60多个城市河湖。有过在太湖冒着风浪采集底泥样品,也曾连续20多天踏勘采样,而她参与制定的《城市水系规划导则》也成为了国家行业标准。同时,河海大学还研发了"幸福河湖健康评价系统",从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等多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已应用于全国200多条河流的健康评估,为科学治理河湖生态提供了依据。
旱涝调控,“河海系统”很靠谱
去年华北地区抗旱期间,一款由河海大学团队研发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水资源调度系统,面对灾情“精准出击”。该系统通过优化调度,为受旱区域多调配30%的水资源,缓解了200万亩农田的旱情。此外,学校研发的水稻控制灌排技术已在江苏、山东、宁夏等多地推广1.8亿亩,累计节水增收137亿元。针对沿海地区地下咸水顶托、盐碱反复难题,研究团队构建以暗管排水为核心的改良技术,融合智慧农业理念,推动我国盐碱地改良迈入"智能精准、生态可持续"新阶段。
在全球水治理问题中,河海大学帮助建设的节水灌溉项目,使巴基斯坦当地水稻产量提高20%,用水量却减少30%。学校为埃及提供的尼罗河流域管理方案,为这个干旱国家节省了大量宝贵的水资源。
新时代的水文化,有“河海想法”
水生态文明建设既需要科技支撑,也需要文化引领。河海大学深入挖掘良渚水利系统、洪泽古灌区等古代水利遗产,还原中华民族治水智慧。学校原创舞蹈《禹・志》《南水北调》连获全国艺术展演一等奖,用艺术语言讲述治水故事。今年3月,河海大学启动了"百名博士讲水利"系列活动,组织博士生前往中小学、社区开展水科普讲座。活动已覆盖50多所中小学,直接参与学生超过1万人。"我们要把节水爱水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中。"博士生王静表示,学校还开发了"水韵中国"VR体验系统,让参与者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亲身"体验都江堰、三峡等著名水利工程的建设历程。希望通过"水文化节""世界水日"等活动,让"亲水、爱水、护水"成为师生乃至社会的共同行动。
在"河湖长制"推行过程中,河海大学成为重要技术支撑单位。学校专家团队深入各地编制"一河一策"方案300余项,培训各级河长2万余人次,并参与起草《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总结评估技术大纲》,制定《全国河长制湖长制适用技术指南》,推动制度从“有名”向“有实”转变。
实习生 王淑静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杨甜子
校对 胡妍璐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1-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