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安若多次赴云南怒江调研扶贫搬迁,获"挑战杯"特等奖,成果被采纳。博士持续聚焦此领域,深化研究。
2022年寒冬,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冷风刺骨。河海大学社会学专业学生张安若,正坐在一位傈僳族搬迁移民家的火塘边,努力用不太熟练的方言与阿娜阿姨交谈。尽管语言不通,访问屡屡受挫,但她没有退缩。“他们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最真实的一手资料,再难也值得。”那天是北方小年,她在驻地整理访谈记录直至深夜。谁也没有想到,这次艰辛的田野初体验,竟成为她日后斩获“挑战杯”全国特等奖、走上学术报国之路的起点。
在云南怒江开展田野调查
想让自己成为那束光
2021年秋,刚入学的张安若在河海大学官微上看到一则“挑战杯”全国一等奖的推送,她被学长学姐扎根基层、用学术服务社会的故事深深打动。“与其羡慕别人的光芒,不如让自己成为那束光。”在导师的鼓励下,她主动加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跨县搬迁社区治理与后期扶持研究”课题组,聚焦易地扶贫搬迁这一国家战略,开展系统性研究。
学校提供的多学科交叉平台与“挑战杯”竞赛机制,为她打开了科研创新的大门。在导师带领下,她首次深入云南怒江,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田野调查。语言障碍、入户被拒、水土不服……种种困难没有击退她,反而让她更加坚定:“社会学研究不在书斋里,而在田野中,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
三赴云南形成76万字记录
一举夺得“挑战杯”特等奖
为获取扎实的一手资料,2022至2023年,张安若三赴云南昭通,带领团队扎根安置区,开展全覆盖式调研。她们走访12个社区、举行34场政府座谈、深度访谈297位移民,整理出76万字访谈记录,回收351份有效问卷。“那段时间,我们白天走访、夜里整理,通宵是家常便饭。但每当听到老乡说‘现在政策好,生活有盼头’,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动力。”
真正艰难的,是将厚重的田野材料转化为有温度、有逻辑的竞赛作品。备赛期间,她和团队经历了无数次的推翻与重建。“文本框架大改过三次,答辩稿前后迭代二十多版。最崩溃的时候,我们也抱在一起哭,但哭完继续干。”她说,“挑战杯磨练的不仅是学术能力,更是心志。”
2023年10月,她作为负责人带领团队一举夺得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实现了河海大学在该赛事中历史性的突破。其研究成果也获得云南省乡村振兴局采纳,真正实现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扎根大地上做学问
博士研究继续聚焦扶贫搬迁
获奖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2024年,张安若通过博士申请考核,继续在河海大学社会学专业深造,研究方向仍聚焦易地扶贫搬迁与乡村振兴。2025年7月,她第四次奔赴云南昭通,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扎根调查。她聚焦搬迁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与返贫风险防控,持续深化“挑战杯”时期的研究主题。
调研期间,她白天走访农户、夜间整理笔记,参与撰写的成果要报于今年七月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采纳,为地方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学术研究不能只停留在纸面,真正有价值的学问,应该能回应真实的社会问题。”她说。
目前,她正将博士研究进一步聚焦于“数字化赋能搬迁社区治理”,希望借助新技术手段提升社区服务的精准性和效率,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社会治理新路径。“一个人的力量或许微小,但千千万万人的努力汇聚起来,就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真实力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王赟
少年志编辑 刘梦琦
校对 胡妍璐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1-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